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打通“最后一公里”才能真正取信于民

发布时间:2014-07-29 来源: 群众路线网

部分省区市教育实践活动工作座谈会近日先后在西宁、上海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刘云山出席并讲话,强调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敬终如始地抓好教育实践活动,防止前紧后松、防止矛盾积压、防止简单粗糙、防止短期效应,以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据7月24日人民日报)

当前,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有序推进。其中基层党员干部参加活动的成效如何,成为广大群众关注的一个重点。这些党员干部处在一线,与群众联系更加紧密,对群众诉求更加清楚,为群众服务更加直接。从一定意义上来看,群众看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大不大,主要是看基层干部服务群众的意识强不强、举措实不实、效果好不好。

不可否认,一些基层干部对群众的所盼所求不上心、不热心、不操心,出现执行政策打折扣、服务群众不到位的“肠梗阻”问题,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情况,沙滩流水不到头,“最后一公里”现象成为干群之间一道无形的“隔心墙”。在一些地方,交通方便了,干部反而与群众的距离远了;通讯快捷了,干部反而与群众联系少了;惠民政策多了,干部反而与群众生疏了。产生这些问题,从根本上来看是由于少数干部的群众观念淡漠了,宗旨意识不强了,官本位意识加重了,对群众的感情冷漠了,缺乏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知不觉地成为群众的“陌路人”。

古人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群众的“家门口”开展,群众对加强服务有更多、更直接、更强烈的期望,对教育实践活动成效有更权威的评判。面对群众的诉求和期盼,党员干部不能置若罔闻,不能麻木不仁,不能无动于衷,而要摆正位置,提高认识,端正态度,将心比心,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多一点换位思考,切实增强宗旨意识,真正把群众当主人、当亲人、当自己人。要与群众心心相印,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行动上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增强为群众服务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为民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基层末梢”,确保为民服务“一竿子插到底”。

只有打通“最后一公里”,才能真正取信于民。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基层干部要把转变工作作风化作具体行动,主动下基层、走村寨、进农家、访百姓,多到街头巷尾知民情,多到田间地头解民忧,多到村落社区暖民心,以实际行动做群众的知心人和贴心人,从而架起服务群众“连心桥”,开启服务群众“直通车”,切实解决好基层发展中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解决好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着力为群众多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从而把作风改到群众心坎上,把为民服务落实到具体行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