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说境界

发布时间:2014-09-18 来源: 人民日报

    宋代大文豪苏轼在评价西汉名相张良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里,不但生动地描述了不同人物的不同处世方式,而且使人能够从中悟出为人处世的不同境界。
    在实际生活中,评价一个人可以有多种角度和不同标准,境界就是颇具深意的角度和标准之一。人们常说,有的人有境界,有的人无境界;有的人境界高,有的人境界低,这之中包含着鲜明的褒贬色彩。这个境界,主要是指人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等。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要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其所作所为自然体现着自身境界的高低。
    危难关头、关键时刻最能检验一个人的境界。近些天来,面对非典这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灾害,广大医护工作者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地奋战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他们把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带给患者;他们无私无畏的精神感染着人们,勇敢坚定的信念鼓舞着人们;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以实际行动弘扬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危难关头不退缩,关键时刻冲上去,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追求着并达到了人生的崇高境界。
    日常之时、细微之处同样也体现着一个人的境界。有什么样的思想境界,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并通过日常的言行举止反映出来。有的人淡泊名利,不计得失,默默奉献,有的人则争名夺利,私字当头,斤斤计较;有的人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尽职尽责,有的人则哗众取宠,夸夸其谈,敷衍塞责;有的人对上敢于直言,对下关心爱护,有的人则对上投其所好,对下颐指气使;有的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有的人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凡此种种,反映人生态度,区别在于境界,前者表现的是高尚的境界,后者反映的则是低下的境界。
    境界是一种风格,一种情操,一种态度。境界,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会凭空产生,它是人们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加强道德修养的结果,高尚的境界来自于不懈的追求和精心的培育。培育高尚境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过程,不断陶冶道德情操的过程,就是努力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和“有益于人民的人”的过程。
    心底无私天地宽。只有不为私欲遮望眼,才能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的关系,真正做到国家、集体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个人可以追求自己的正当利益,但决不能因此而损公肥私、损人利己。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不为私欲遮望眼,才能以宽阔的胸怀对待社会、对待他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心胸开阔的人,在同社会、同他人打交道时,表现出来的境界就要高一些,更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心胸狭窄的人,则常常用灰暗的眼光看社会、看他人,计较一时一事之得失,顺利时得意忘形,遇到挫折就垂头丧气。
    胜人者力,自胜者强。只有不为私欲遮望眼,才能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断提高自己的境界。人们总是通过学习和实践磨炼自身、克服不足、不断进步的。古人要求的“吾日三省吾身”,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学然后知不足。一个人水平再高、能力再强,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善于与他人合作,境界方能提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境界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把对祖国、对人民深厚的爱,把个人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化作励志图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境界就在其中孕育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