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发布时间:2014-01-28 来源: 达州市纪委

 

 
    有一个民间传说这样说:一位老人去世时,除了一块写有“勤俭”的匾外什么也没给两个儿子留下,兄弟俩分家时,便把匾从中间锯开,哥哥要了“勤”,弟弟要了“俭”。哥哥每日辛勤耕作,但不知节俭生活,结果是两手空空;弟弟则省吃俭用,却不知勤劳耕作,结果是坐吃山空。后来经过仔细琢磨,他们把匾合在一起,照着去做,勤俭持家,终于创造了丰富的财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从这则故事可见,勤劳俭朴是一种立身、立家、立业的美德。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谁,都必须通过劳动创造出相应的财富和价值,贡献于这个社会,才有可能快乐的生存。但是不是只要劳动就可以了?不是的。劳动是一个人分内的事,也是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勤劳的意思是努力工作,不怕辛苦。但是人仅仅靠劳动是不够的,还得勤劳,时刻都有一种对待工作勤勤恳恳、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对一个人来说,越早把自己放在一个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越早能通过自己的双手来自食其力,就越早能取得发展和成功。
    时代在前进,国家在发展,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的今天,绝大多数人都不缺吃,不缺穿,不愁没钱花,这一方面说明我们创造的财富更多了,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劳动也更加辛勤了。是不是我们创造了财富就可能随心所欲的支配或挥霍呢?不,节俭和创造有时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物足其用则可——俭朴可以使你在最大程度上享用生活,没有必要为了满足自己或他人的虚荣心而任意奢侈浪费。
    有时俭朴的生活是一腔锤炼人意志的炉火,它可以促人自立,助人成熟。
    巍巍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从三皇五帝到秦王汉武,从唐宗宋祖到当世豪杰可谓是遍地开花,历经了文景之治,历经了贞观之治,历经了开元盛世,历经了康乾盛世。而这诸多成就的取得,这诸多辉煌的造就,无非取决于两个字:勤,俭。先说勤,有道是业精于勤,事成于勤,德始于勤,国兴达于勤,邦泰安于勤。翻开历史的长卷,英雄豪杰闻之无数,但有哪一位文韬武略的将领,哪一位爱民如子的仁君,不具备这一个勤字呢?远古时代,大禹勤于治国,不顾及个人和家庭,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文天祥勤于救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或许正如他诗中所说的那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谭嗣同为了国家的存亡,置生死于度外,“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我们说他勤于辅国。还有周恩来总理,勤于报国,他的格言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啊,一个勤字,改变了多少中华的历史,留下了多少岁月的记忆;一个勤字,又使中国的历史造就了多少华夏的英雄!
    再说俭,我想提到俭,大家都会想到这样一句古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确,俭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传统美德。为俭者,往往品格高尚,为世人所景仰。有道是肝胆煦若春风,虽囊乏一文,还怜茕独;气骨傲如秋水,纵家徒四壁,终傲王侯。俭,还是磨练意志,提高品格的重要手段。人为什么会有坚强的意志,为什么会有崇高的品格,毫无疑问,从逆境中去磨练。而俭正是在很大程度上创造了逆境,换句话说,也就是俭创造了人才。匡衡凿壁偷光,家贫而志坚,终成国之大器;刘禹锡以俭律身,虽两袖清风,却写下了千古流传的《陋室铭》。历史上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时至今时今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已经高度发达。然而,发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作风依旧是我们的重任。中国地大物博,具有丰富的物产资源,但是庞大的人口基数给它加上了一个巨大的分母。也就说是我们拥有的很多,但我们每个人拥有的却很少。所以,在这种形式下讲求勤俭节约和艰苦朴素是十分必要的,它既符合我国的国情,也符合我校的具体情况。我们知道热爱祖国关心学校应该从点点滴滴做起,“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所以我们每节约一点,也就是为学校的校建工作的发展出了一份力,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尽了一份心,而我说的勤、俭乃治国之本也正是这个道理。
    说到这里,我想只要你是一位炎黄子孙,只要你有一点爱国之情,一定会做到两个字——勤、俭,因为它是治国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