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伟侠在蓉接受中央和省级媒体专访

廉洁达州 2014-04-10 10:17 来源:达州日报网
  \
市委书记焦伟侠接受中央和省级媒体集中采访

    4月9日,出席“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活动的市委书记焦伟侠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议中心接受了新华社、中新社、人民网、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等十余家中央、省级媒体专访。
    有记者问,国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构想,而四川恰好地处这两大经济带的交汇点,四川全域纳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范围,对达州来说有何重要意义?
    焦伟侠说,在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的重要关口,国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对达州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地理位置上看:向西,可以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打通达州通向中亚、欧洲的陆路通道;向东,可以通过万州深水港,进入长江经济带,畅通达州通向东亚、南亚和美洲的水上通道。这将改写达州对外开放格局,让达州从内陆一隅变身为开放前沿,形成水陆并进、东西兼顾的对外开放新局面。
    焦伟侠说,达州将抓住国家建设“两带”机遇,充分发挥和创造好达州优势,加强与中亚国家和西北地区的交流合作,大力发展能源资源、旅游文化、加工制造、现代服务等产业。当前阶段,我们将重点加强与甘肃、新疆等西部地区和中亚国家在石油、煤炭、天然气、有色金属、化工原料等方面的合作,促进我市与之资源优势互补;与西北地区和中亚国家合作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等,开发中高端农产品市场。总之,将借助“两带”发展机遇,发挥好达州要素集聚、辐射带动和改革示范作用,早日建成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川东北经济区核心增长极。
    谈到达州在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焦伟侠说,没有良好环境,发展经济就是一句空话。营造一流的经济发展环境,一直是达州最重要的努力方向。达州将主要致力于“三个环境”的打造:
    第一,致力于打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以简政放权为核心,推行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制度,核减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公开收费标准、严守审批时限,做到凡可以采用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的事项,都不再设置前置审批,全力打造审批项目最少、审批时限最短、审批服务最优的政务服务环境。达州建立了5条管用的制度:一是市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150个重点项目全部实现市级领导挂包。二是并联审批制度,全市21个市级部门26项审批事项已经实现并联审批。三是实施企业帮办“绿色通道”和“一站式”服务制度,全力解决项目“落地难”问题。四是创新推行大资源与大项目、大项目与大业主相结合的资源开发模式和项目推进模式,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五是督促相关单位做好已落地项目企业的跟踪服务,贴身服务,以口碑树形象、赢发展。
    第二,致力于打造宽松的要素保障环境。以深化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为重点,大力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千方百计满足项目的发展需求。一是在投资领域方面,对公有制经济进行股权多元化改革,除电信、供电、金融等国家专营领域外,公有制经济基本上退出了竞争性领域,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筹资方式市场化的新格局,在市场建设、城镇改造、社会事业等基础产业领域,确立了民间资本的投资主体地位。二是在发展平台方面,全市建成了“1+7”产业园区,已建成标准厂房35万平方米,符合投资条件的项目签约即可入驻,最大限度减少了项目建设周期和投资成本。三是在金融服务体系方面,积极筹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大力发展小额信贷机构,引进发展了南充商行,改革发展了达州商业银行,正在积极组建达州农村商业银行,多渠道缓解了企业贷款难问题。四是在人力资源方面,连续三年开展了“千名硕博进达州”行动,开通企业人才引进、培训快捷通道,为企业发展补充了一大批技能型高端人才,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同时,还开工建设西南职业教育园区,变外输劳动力解决就业为以提升素质后的劳动力资源吸引产业来达发展,充分满足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五是在产业项目发展用地方面,开通了土地审批“绿色通道”,对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项目,优先给予用地指标,决不让好项目因为土地而搁置。
    第三,致力于打造宽松的就业创业环境。打破城乡就业壁垒,构筑起以“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城乡一体劳动就业制度,并搭建了公共管理服务平台,设立了中小企业服务热线,成立了创业导师队伍,推动就业、创业和产业“三业同步”发展,创新创业发展空间广阔。
    有记者问,达州历来十分重视对外开放,对外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有目共睹,又将今年确定为“招商引资突破年”,请问达州将从哪些方面突破?
    焦伟侠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这意味着一些地方一味靠减免税收来吸引项目、吸引资金的做法,将不可延续。而这,让达州的资源优势将更加凸显,对外界企业将更有吸引力。今年,将立足建成“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川东北经济区核心增长极”两个定位,健全招商机制,创新服务驱动,丰富投促形式,力争在三个方面取得新突破:一是在龙头项目上寻求新突破。坚持“招大引强、集群承接、延链引进”,重点发挥好达州资源优势,盯住世界500强中国地区总部,加大对央企和国内民营大企业的招商与合作力度,力争在天然气能源化工新材料、汽车机械电子及工模具冶金、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重大产业项目引进实现新突破,确保今年引进到位国内市外直接投资550亿元以上。二是在招商方式上寻求新突破。深入开展小分队招商、驻点招商,全面推进委托招商,积极鼓励市场化招商,打破招商行政区域限制,推进市县联动招商。坚持主动招商,充分利用好“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赴境外招商引资推介”、“西博会”、“渝洽会”等重大招商引资活动和省政府驻外办事处等优质平台,大力推介本地的比较优势,力争引进更多的企业和项目投资达州、发展达州、合作共赢。三是在服务质量上寻求新突破。落实招商引资项目挂包责任制,市级领导、市级重点部门负责人分别挂包一个10亿元、5亿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定向攻关、全程服务,务求落地见效,以领导方式转变促招商方式转变。完善重点项目服务机制,切实为外来企业无偿开展全程代理服务,并加强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问题分析研判,确保招商引资项目无障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