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通川:红军路上的廉印

发布时间:2017-02-22 16:36 来源: 通川区纪委
    时光无声,大地有痕。硝烟已尽,英雄渐远,枪声仿佛还在天地回旋。翻开历史篇章,红军故事代代相传。

(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原名杜府草堂)
    1933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一举解放梓桐乡,红三十军政治部设在了伪乡长杜光庭的“杜府草堂”内。红军十分重视宣传工作,石刻标语是当时重要的宣传形式。“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是刻写在“杜府草堂”石朝门上的一幅反映当时红军斗争的对联,由时任红三十军宣传科科长何芳泽书写。1959年,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建馆,奉上级指示, “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的石刻对联原件被送往北京,陈列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因对仗工整,寓意深刻,影响深远,此石刻对联被誉为“中国红色第一联”。

(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陈列馆)
    1979年,经上级批准修建梓桐文物陈列馆,陈列馆建在“杜府草堂”(解放后为梓桐乡政府办公地),重建了石朝门,坐北朝南,放大复制了原石朝门上的石刻对联 “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门楣上刻着“红卅军政治部”几个字,门柱内侧刻着“阶级斗争,平分土地”的标语。朝门威然耸立,对联红光闪烁,令人肃然起敬。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次维修中,又按要求在原石朝门位置(坐东朝西)恢复了石朝门原貌。馆内陈列着当年红军用过的凳子、桌子、马刀、木梯、火药枪、石碾以及子弹壳、马灯等,连当年红军在防火装水的“太平池”上磨战刀的痕迹也清晰可见。
    1982年7月,原达县人民政府批准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修建旧址陈列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张爱萍同志亲笔题写馆名。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被《共和国主席李先念》等多部纪录片摄入镜头。红三十军 政治部旧址成为“红小鬼”、西路红军的怀旧地,成为武警、中小学生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三十军驻扎梓桐期间,政委李先念同志指挥了著名的何家山战役、垒城寺战役、金华寨战役等,歼敌数百人,为粉碎四川军阀刘湘的“六路围攻”起了重要作用。

(红三十军政治部会议室)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在会议室的桌子上清晰可见会议的痕迹,当年激烈的讨论场面依稀可见,其中著名的达宣激战就是在这间会议室里制作的作战计划。
    从刚刚建立起的红军队伍提出“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到人民解放颁布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不断地对自己的军队、党派提出顺应社会发展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中朴素的话语,为革命队伍立下了铁的纪律,成为革命队伍的行为准则,人民心中的精神准则,凝聚了民心,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创建奠定了“人和”的基础。今天,“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亦为“廉政为民”, “构建和谐社会”指明着方向。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展馆里陈列着那段红色岁月里,激战达宣的豪迈,巧送盐巴的故事,“红色第一联”磅礴气壮山河。体现了红军“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的革命豪情和英勇无畏、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

(88岁的梅先玉老人讲述红军当年的故事)
    “红军从来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红军很受群众欢迎……”老人语速缓慢、铿锵有力的讲着红军当年的故事。听着讲述,我们似乎也回到了那个销烟弥漫的年代,感受着红军当时生活的点点滴滴。红军受到群众的支持和欢迎,靠的是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和清廉为民的革命本色。
    红军精神在革命斗争中孕育、产生、发展,是具有廉洁内涵的先进文化,其精髓不仅在战争年代凝聚了人心,提高了革命队伍的战斗力,在建设“美丽通川”的今天,仍然发挥着强大凝聚功能,指引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