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华西都市报:孝义为本 耕读传家 达州陈氏不忘千年祖训

发布时间:2017-07-24 来源: 未知
“孝义为本,耕读传家。” 重视教育是陈氏家族历来的传统
  达州万源大竹河胡家沱一带,生活着不少姓陈的人,他们大多都是“义氏陈门后人”。陈氏家族历史,可追溯到五代十国时期。千年家族繁衍,沉淀了义氏陈门优秀的历史文化,也孕育了众多万源籍人才,如留美博士后海归人士陈国航、北大在读博士陈国雄、清华学子陈国雄等,以及在万源市政协工作的陈国胜、在万源市政府工作的陈邦政等。
  “孝义为本,耕读传家。”重视教育是陈氏家族历来的传统。世界最早的民办书院之一——东佳书院,便是陈氏家长陈崇在唐朝创办的,陈崇同时还立下了包含“实行一夫一妻制”在内的家规。后来,义门陈氏家训发展为十六条,“敦教悌以重人伦”、“讲法律以儆愚顽”、“隆学校以端士气”等优良家族文化传统,一直流传至今。
多次迁徙 家族从唐朝实行一夫一妻制
  “陈氏家族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朔到黄帝时期,到五代十国时期的陈霸先称帝,后主陈叔宝被隋朝所灭。”陈氏家族的后人——在万源政府工作的陈邦政介绍,据史料和陈氏族谱记载,陈叔宝之弟陈叔明入唐朝长安为官,陈叔宝后人陈旺,于公元822年带领全家,从福建到了江西九江市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定居。
  定居后,陈氏家族以务农为本,勤俭持家、生活殷实,人口增加到了上千人。陈旺的孙子、陈氏家族的第三任家长陈崇遂订立家规:实行一夫一妻制,不雇丫鬟侍女,不雇长工,共同劳动,衣服同穿,小儿共育,老人共养,同时创办东佳书院,培养后代。
  “订立家规后,陈氏家族的人口增长到3900多人。”陈邦政说,陈氏族谱中也有“八百头牛耕日月,三千族人著文章”的记载,“耕读传家”的陈氏家训就是那时候成型的。1062年,陈氏家族因太过庞大,被朝廷要求“奉旨分家”,分家后的291个小家庭从此奔赴全国各地,但陈氏家训的传承却从未中断。
  明洪武二年(1369年),陈氏家族的后人陈万秀,从原来定居的湖北入川,到达万源市大竹河胡家沱一带繁衍生息。陈万秀后人遍布达州市及陕西省的镇巴县、岚皋县和重庆市的城口县等地,如今仅达州市境内就有10多万人。
房梁砸锅 揭秘超级家庭如何分家
  唐僖宗李儇,于中和四年(882年)为陈崇赐联:“九重天上旌书贵,千古人间义字香”,横批:“义氏陈门”,陈崇后人因此称“义氏陈门”。后来,义门陈氏家族创造了历15代、330余年聚族而居、同炊共食、和谐共处不分家的世界家族史奇观。
  后宋仁宗在文彦博等重臣上疏建议下,将义门陈人分迁全国72个州郡(144县),分析大小291庄(另加43官庄共344庄)。从此,一门繁衍成万户,万户皆为新义门。达州万源的陈氏族人,每年都要纪念先祖陈万秀带族人入川,并举行纪念活动。
  “陈氏家族的人口是3900多,要分家谈何容易!”陈邦政告诉记者,为了分家,陈氏家族当时组织了德高望重的族长们开会研究,但具体怎么分,谁也想不出好办法。经过一番商议,大家最终决定用“房梁砸锅”的方式分家。
  “大家把一口大铁锅放在地上,再让悬挂在高空的房梁垂直落下,铁锅碎成了多少块就分多少家。”陈邦政介绍,史料上和陈氏族谱上记载的“291庄”,实际上就是1062年陈氏家族用“房梁砸锅”确定的数据。而这“291庄”的族人分迁,族长们则采纳了朝廷官员的建议。
重视教育创办世界最早民办书院之一
  2012年5月25日,由陈氏万秀支系族谱编纂委员会编纂的《万源市大竹河陈氏族谱》,由万源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审查验收,该族谱转载了古谱宗训,古谱宗训中有《义门陈氏家训十六条》《事亲》《敬长》《预训》《和睦》《婚姻》《交友》《闺门》等内容。
  “陈氏家族历来重视教育,家训中也一直有‘隆学校以端士气’的内容。”陈邦政介绍,陈崇创办的东佳书院,是世界最早的民办书院之一。东佳书院,开创了一代读书新风,为朝廷培养了大批人才。唐宋时期,从书院走出了18位朝官(其中有3人担任过宰相),29个地方官,55位进士。陈氏“八英九才子”、“同榜三进士”更是传为美谈。
  “陈氏家训对我们后人的影响很大。”陈邦政说,在达州万源大竹河一带,至今有不少农村家庭在堂屋中悬挂“孝义为本,耕读传家”的祖训。当地陈氏居民即便是家境贫寒,也要想尽一切办法送子女读书,并对学业有成的孩子进行奖励。“我小时候,家人就经常鼓励我:‘砸锅卖铁也要供你读书’。”
  义门陈氏代代相传的家规家训、良好的家风,教育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奉献社会、表率乡邻的国家建设者乃至栋梁,教育成就了生生不息、受人敬仰的陈氏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