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大竹县:凝聚监督合力 护航精准脱贫
发布时间:2016-08-03
来源:
大竹县纪委
“纪检干部蹲在一线监督精准脱贫,2015年成功减贫55户150人,脱贫率分别达到32.5%、32.3%。”近日,笔者到四川省省定贫困村大竹县金鸡村采访时,达州市军分区下派该村第一书记高军政谈到“纪检脱贫双推进”行动带来的成效,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图为大竹县纪检干部在安吉乡检查工作)

(图为大竹县纪委干部在审核扶贫资金票据)
去年以来,大竹县纪委监察局创新开展“纪检脱贫双推进”行动,把脱贫攻坚监督执纪问责纳入整治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重要内容,紧盯关键环节,强化动态监督,确保了精准脱贫政策和资金项目安全落地。
四个一线——搭建脱贫攻坚“保障网”
全力推进脱贫攻坚是确保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关键环节。大竹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集中3年攻坚,如期实现9.4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县委脱贫攻坚号角吹响后,如何确保脱贫攻坚各项政策和资金保障落地是县纪委面临的崭新课题。该县纪委监察局坚持群众利益为导向,创新实施 “四个一线”工作法,为脱贫攻坚增添了一道坚实的保障。组织覆盖在一线。凡是脱贫攻坚重点村,有县级领导、乡镇部门“一把手”、第一书记和纪检监察干部蹲点一线“挂帮包”。帮扶资金在一线。采取多种形式动态监督上级财政扶贫资金和县级财政配套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确保专项资金用到贫困村这个刀刃上。信息公开在一线。全方位监督村务、财务使用情况,督促公开公示扶贫开发、社会救助、医保社保、惠民政策等到户到人的信息。严挺纪律在一线。搭建“百姓问廉”监督平台,发动百姓监督力量,凡是老百姓反映的线索,及时调查核实,强化执纪问责监督,护航脱贫攻坚稳步推进。
各级纪检监察组织通过“四个一线”工作法,发现脱贫攻坚中存在重视不够、工作不力、识别不准、帮扶不实等问题。针对查出的问题,建立问题台账,督促进行“点对点”整改。如针对信息识别不准的问题,督促建立脱贫信息系统数据对接共享机制和贫困动态管理机制,并通过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对不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全部予以清退,并将符合政策条件的重新识别纳入贫困户,为有效进行精准脱贫奠定了基础。
三项监督——盯紧脱贫攻坚“关键点”
在“纪检脱贫双推进”行动中,该县纪委派驻县扶贫移民局纪检组、各乡镇(街道)纪委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紧盯脱贫攻坚信息识别、项目规划、资源调配、资金使用等容易出现问题的关键环节,突出六个精准监督、廉洁监督员监督和多位一体监督等三项监督,助推脱贫攻坚稳步扎实推进。
高洞、大堰本是全县出名的两个特困村。自脱贫攻坚工作实施后,欧家镇在两村创新建立高洞·大堰联合党支部,配备1名纪检员,牵头组织两个村各自5名村务监督员,在镇纪委的指导下,紧盯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要求,精准发力、认真监督脱贫攻坚全过程。目前,两村共修建公路45.5公里,实现水电气“三通”,发展生猪4600头、肉牛2500头、山羊3万只,户户都有1到2个稳定的种养增收项目,村民的日子逐渐好了起来。
“自从浙江商人到我们村建立白茶生产基地后,我家也加入了这个合作社,签合同那天还有廉洁监督员现场监督,现在我家一年种茶收入1.3万元、务工收入1万元,全年可增收2.3万元以上。” 团坝镇赵家村村民王会英谈起推行廉洁监督员制度带来的实惠,非常开心。原来,该镇纪委针对每个脱贫项目,至少派1名由村民代表大会选举的廉洁监督员,加强对项目建设程序、合同履行、现场管理、资金使用、检查验收等进行全面监督。
构建多位一体的监督格局也是该县纪委监察局服务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县纪委借助“互联网+”,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作用,畅通12388举报热线,主动延伸监督触角,对脱贫攻坚过程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处置。
一个办法——念好脱贫攻坚“紧箍咒”
2016年3月30日,县委、县政府印发《大竹县脱贫攻坚工作问责办法》,重点解决基层干部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庸懒散怠、推诿扯皮、工作不实等问题,确保每一分“造血钱”“救命钱”都真正用到贫困乡村、贫困群众身上。
据该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刘杰同志介绍,2015年该县加大纪律审查力度,坚决查处单位和个人虚报、冒领、截留、挪用扶贫款物等违纪违法行为。累计收到反映脱贫攻坚信访举报线索23件,函询约谈18件,立案查处5件5人。并以“纪检脱贫双推进”行动为契机,着力整治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187件187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8人。同时加大问责力度,对存在工作失职渎职的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严肃问责。对在脱贫攻坚中发生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案件的单位启动“一案双查”,9名履行“两个责任”不力的领导干部被问责。
“脱贫攻坚在继续,纪律保障就不能停。全县纪检监察组织要重点查处脱贫攻坚领域虚报冒领、截留私分、挥霍浪费问题,坚决查处‘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等弄虚作假行为。”该县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吴兴明向记者介绍下步“纪检脱贫双推进”行动的重点。

(图为大竹县纪检干部在安吉乡检查工作)

(图为大竹县纪委干部在审核扶贫资金票据)
四个一线——搭建脱贫攻坚“保障网”
全力推进脱贫攻坚是确保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关键环节。大竹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集中3年攻坚,如期实现9.4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县委脱贫攻坚号角吹响后,如何确保脱贫攻坚各项政策和资金保障落地是县纪委面临的崭新课题。该县纪委监察局坚持群众利益为导向,创新实施 “四个一线”工作法,为脱贫攻坚增添了一道坚实的保障。组织覆盖在一线。凡是脱贫攻坚重点村,有县级领导、乡镇部门“一把手”、第一书记和纪检监察干部蹲点一线“挂帮包”。帮扶资金在一线。采取多种形式动态监督上级财政扶贫资金和县级财政配套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确保专项资金用到贫困村这个刀刃上。信息公开在一线。全方位监督村务、财务使用情况,督促公开公示扶贫开发、社会救助、医保社保、惠民政策等到户到人的信息。严挺纪律在一线。搭建“百姓问廉”监督平台,发动百姓监督力量,凡是老百姓反映的线索,及时调查核实,强化执纪问责监督,护航脱贫攻坚稳步推进。
各级纪检监察组织通过“四个一线”工作法,发现脱贫攻坚中存在重视不够、工作不力、识别不准、帮扶不实等问题。针对查出的问题,建立问题台账,督促进行“点对点”整改。如针对信息识别不准的问题,督促建立脱贫信息系统数据对接共享机制和贫困动态管理机制,并通过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对不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全部予以清退,并将符合政策条件的重新识别纳入贫困户,为有效进行精准脱贫奠定了基础。
三项监督——盯紧脱贫攻坚“关键点”
在“纪检脱贫双推进”行动中,该县纪委派驻县扶贫移民局纪检组、各乡镇(街道)纪委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紧盯脱贫攻坚信息识别、项目规划、资源调配、资金使用等容易出现问题的关键环节,突出六个精准监督、廉洁监督员监督和多位一体监督等三项监督,助推脱贫攻坚稳步扎实推进。
高洞、大堰本是全县出名的两个特困村。自脱贫攻坚工作实施后,欧家镇在两村创新建立高洞·大堰联合党支部,配备1名纪检员,牵头组织两个村各自5名村务监督员,在镇纪委的指导下,紧盯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要求,精准发力、认真监督脱贫攻坚全过程。目前,两村共修建公路45.5公里,实现水电气“三通”,发展生猪4600头、肉牛2500头、山羊3万只,户户都有1到2个稳定的种养增收项目,村民的日子逐渐好了起来。
“自从浙江商人到我们村建立白茶生产基地后,我家也加入了这个合作社,签合同那天还有廉洁监督员现场监督,现在我家一年种茶收入1.3万元、务工收入1万元,全年可增收2.3万元以上。” 团坝镇赵家村村民王会英谈起推行廉洁监督员制度带来的实惠,非常开心。原来,该镇纪委针对每个脱贫项目,至少派1名由村民代表大会选举的廉洁监督员,加强对项目建设程序、合同履行、现场管理、资金使用、检查验收等进行全面监督。
构建多位一体的监督格局也是该县纪委监察局服务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县纪委借助“互联网+”,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作用,畅通12388举报热线,主动延伸监督触角,对脱贫攻坚过程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处置。
一个办法——念好脱贫攻坚“紧箍咒”
2016年3月30日,县委、县政府印发《大竹县脱贫攻坚工作问责办法》,重点解决基层干部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庸懒散怠、推诿扯皮、工作不实等问题,确保每一分“造血钱”“救命钱”都真正用到贫困乡村、贫困群众身上。
据该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刘杰同志介绍,2015年该县加大纪律审查力度,坚决查处单位和个人虚报、冒领、截留、挪用扶贫款物等违纪违法行为。累计收到反映脱贫攻坚信访举报线索23件,函询约谈18件,立案查处5件5人。并以“纪检脱贫双推进”行动为契机,着力整治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187件187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8人。同时加大问责力度,对存在工作失职渎职的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严肃问责。对在脱贫攻坚中发生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案件的单位启动“一案双查”,9名履行“两个责任”不力的领导干部被问责。
“脱贫攻坚在继续,纪律保障就不能停。全县纪检监察组织要重点查处脱贫攻坚领域虚报冒领、截留私分、挥霍浪费问题,坚决查处‘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等弄虚作假行为。”该县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吴兴明向记者介绍下步“纪检脱贫双推进”行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