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达川:把群众放在心上 “年轻娃娃”能成事

发布时间:2020-01-17 来源: 达川区纪委监委
——达川区纪委监委驻区委办纪检监察组干部张瑞红驻村帮扶记实
 
  2015年9月,年仅22岁的张瑞红在得知单位将选派年轻干部到达川区赵家镇林山村担任第一书记后,主动请缨,经层层筛选,成为达州市达川区最年轻的第一书记。在近4年的时间里,张瑞红始终不忘组织重托、牢记使命、扎根美丽乡村,用自己的青春抒写了一幅动人画卷。2017 年3月,张瑞红被授予“达州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18年8月,因张瑞红工作表现突出,区纪委、区委组织部抽调她到区纪委监委驻区委办纪检监察组工作。2019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第一书记”荣誉称号。

  聚民心——“小妹妹”变成了“自家女”
  “一个小妹妹能做啥子哟?多半就是来走个过场的”,我们村几十年都是这个样子,未必一个年轻娃娃还改变得了?”一些村民提出了质疑。
  “要真正融人群众,真心帮扶群众,群众才会认可你,也才会支持你的工作”,到村任职前,单位领导这样教导张瑞红。从繁华的城市来到偏远的林山村,她时刻激励自己“多为群众做点事情,让群众把自己当做家里人”,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张瑞红查看橘子挂果情况)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但张瑞红就是一个“ 急性子”,到村的当天晚上就迫不及待把村干部召集到一起,了解基本情况。接下来的几天,张瑞红每天都要走上10多公里山路,深人林山村每家每户了解情况,宣讲扶贫政策,解答群众困惑疑惑。不到一个月时间,她就走遍了全村425户1585名在家群众,收集问题126个,有关情况记满了2个笔记本……在林山村工作期间,我们一起来改善基础条件,解决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等民生问题,发展致富产业!”在到村后召开的村民大会上张瑞红作出郑重承诺。
  为解决住房不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难题,张瑞红积极向上级政府申报,将生活不便利、房屋不安全的34户贫困户纳人易地搬迁安置,并协调和帮助17户危房户进行危房改造,切实保障群众住房安全。同时,张瑞红还主动向原单位“娘家”和赵家镇党委政府请求支持,充分利用上级下达的扶贫资金,对原村级活动场所进行全面翻新打造,硬化活动广场760平方米,新建60平方米文化室和40平方米老年活动室;先后硬化社道20.6公里,加宽道路2.7公里,配置波形防护栏700米,实现了全村道路100%硬化,道路安全得以保障。

(张瑞红和村民们劳作归来)
 
  张瑞红还带领村支两委实施小农水和金土地项目,在林山村共整治山坪塘14个,新建蓄水池9个,新修水渠1.5公里,硬化田间生产路3.5公里;为饮水困难户新打水井6口,增设饮用水池3个。村民们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纷纷竖起大拇指,“这个小妹妹确实行”。

  转民风——“多条线”拧成了“一股绳”
  瓜果即将成熟,大家高兴时,张瑞红却发现,即将上市的辣椒冬瓜,有许多都“不翼而飞”了——有人私自摘取了集体的蔬菜。这让张瑞红意识到,党员党性意识淡薄、服务意识不强,群众思想观念守旧、陈规陋习严重,是导致林山村久久不能脱贫的重要原因。“要脱贫、先纠风”,张瑞红将转变党风民风纳入自己的帮扶计划。从哪里下手?如何来推进?这些问题对于一个基层工作经历有限的年轻干部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拦路虎”!

(林山村集体稻田局部图片)
 
  “从纠正党风下手噻!”一名叫郑运刚的老纪检干部向张瑞红建议。“有道理!党员作风好了,群众就会跟风。”张瑞红茅塞顿开,她组织村支两委研商制定了一整套乡村风气治理办法,后经党员大会讨论通过后正式实施。
  为推动“治理办法”落到实处,张瑞红想了不少办法。采用召开党员活动日、组织生活会等方式,让党员干部提高思想素质,组织帮扶责任人到村春耕助农,组织党员干部参观革命老区及新农村等,将农村党员与村支部时刻紧密联系在一起。
  “说实话! 以前支部开个党员大会人都喊不齐,不给摩托车费、不安排生活,一些党员根本不得来开会!现在听说要开会,党员提前半个小时就到了!”村支部书记张富伟介绍,“现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那是真的发挥起来了的哟!”

  助民富——“贫穷树”结出了“致富果”
  “没有产业支撑的扶贫不是真正的扶贫。”如何发展产业一直是萦绕在张瑞红心头的问题。林山村长年来以种植蔬菜、青麻等短期作物为主,缺乏支撑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柱型产业,为推进产业发展、助力群众增收,张瑞红前往周边县乡调研,发现柑橘、蔬菜、瓜果既适合林山村实际,又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集体稻田及水渠
 
  在上级政府及村支两委的支持下,张瑞红带领林山村发展柑橘产业,分四年栽种塔罗科血橙、春见、大雅、长叶香橙等共计1085亩,并兼顾短长期收益,在柑用,橘林下配套种辣椒40亩、冬瓜5亩、南瓜20亩、菜薹10亩,养殖旧院黑鸡500只。在大力发展柑橘产业的同时,张瑞红带领林山村率先尝试订单农业,与销售公武司签订合同,种植110亩川凤贡米,既避免了盲目生产,又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她积极协调村专业合作社,为村中留守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促进村民增收。三年来,全村年集体经济收人从最初的10560元增长到90000元。
  2016年底,林山村成功退出贫困村行列,2018年底,林山村153户42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实现脱贫。脱贫,希望所在;攻坚,力量所在;奔康,目标所在。张瑞红表示,扶贫工作只有不忘初心,真正把群众放在心上,放在首要位置,才能持之以恒地打赢这场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