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大竹:积极预防带来的嬗变效应
发布时间:2017-11-22
来源:
大竹县纪委惩防体系办
“孙某70多岁了,老伴去世,儿子又是癫痫,该吃低保。”“低保对象张榜公示,群众互相监督,比以前公开了!”近日,大竹县石桥铺镇政府政务公开栏前,几名群众看着最新公示的新增享受低保人员名单,纷纷议论着。
这是大竹县实施“积极预防、系统治理”战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大竹县以推进惩治和预防体系建设为统揽,以实施“积极预防、系统治理”为抓手,积极推进惩防一体化、反腐倡廉突出问题治理系统化,实现预防腐败工作由被动向主动、单一向系统、分散向融合转变,增强了源头治理、预防腐败工作的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
积极预防:由被动向主动转变
“咱村的彭家山山坪塘公开承包拍租会也能让咱们参与,让人心服口服!”“原来只是听说谁承包了,现在是亲自监督,我们很满意!”近日,大竹县人和乡金泉村几位群众,从拍卖会现场走出后舒心地交谈着。
针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不规范问题,大竹县以实施“积极预防”为抓手,在全县50个乡镇建立村级代理会计核算中心,设立资产资源交易管理办公室,不仅让村级财务晒在“阳光”下,而且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原则和“四议两公开”工作流程,通过大竹县阳光惠民互动平台、LED屏幕、村务公开栏等途径广泛发布处置信息,经过群众自愿申请报名、资格审查等环节,公开拍租、拍售。处置过程群众代表全程参与,促进了农村“三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截至目前,大竹县阳光惠民互动平台访问量达550万人次,查询量达86万人次,发出有效预警100余次,函询约谈89人、诫勉谈话12人、给予党纪政纪处理45人。
据悉,近年来大竹县还相继将低保评定、涉农项目及资金监管、教育四乱治理、公共资源交易等纳入“积极预防”内容,实行项目化管理,一个方面一个方面问题地根治,逐步实现了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长久之效。其中农村“三资”管理经验写入《中国反腐倡廉蓝皮书》,低保评定机制经验被《中国社会科学报》宣传推介。
专项防治:由分散向融合转变
“从你单位内部看,缺乏对‘一把手’的有效监督,单位民主生活会流于形式,研究问题搞‘一言堂’,‘三重一大’制度未能得到有效执行……”这是大竹县纪委向该县以工代赈办送达的《预防腐败建议书》。
“我室在查处县以工代赈办原主要负责人违纪案时,通过梳理分析案件特点、案发原因,发现该单位在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和制度机制漏洞。于是我室向县纪委常委会建议在该办立项开展警示教育、风险防控和制度建设等专项治理。”该县纪委监察局检查二室主任李伟说。
“建议书提出的问题让我们深刻警醒。”刚刚走马上任的该县以工代赈办主任舒中华高度重视,深刻反思存在的问题。“我们不仅对照建议书提出了整改意见,还构建起了权责清晰、流程规范、风险明确、管控有力、预警及时的防控机制。”
今年,针对查处欧家镇大堰村连续两任村支部书记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案件,该县纪委决定在欧家镇立项开展专项防治。截至目前,该县立项开展专项防治2个,并督促治理单位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制度56个,有效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系统治理:由单一向系统转变
“这份建议书来得太及时了,既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为下一步整改指明了方向。”大竹县扶贫移民局党组书记、局长谢华收到县纪委送达的《预防腐败建议书》时说。
大竹县纪委在开展“133+1”专项治理工作中,发现近三年脱贫攻坚领域违纪违法案发占比达13.49%。根据《大竹县惩防衔接项目实施办法(试行)》,大竹县纪委决定在脱贫攻坚领域立项开展系统防治,督促相关单位查找发案原因,深刻剖析管理和制度上的漏洞,进一步细化权责清单,固化权力运行流程,切实加强预防腐败制度建设。
“收到建议书后,立即召集扶贫、农林、民政、住建、人社、卫计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召开任务分解会,对暴露出的问题建立整改台账、签订整改责任书、明确完成时限,属于哪个部门的就由哪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亲自签字背书整改,确保治理任务细化,工作责任明确。”县扶贫移民局纪检组负责人说。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只有权力公开、透明、规范地运行才能有效预防腐败。大竹县紧紧抓住脱贫攻坚领域的关键环节,在资金项目管理、信息公开、舆论监督、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等机制制度方面,健全完善了一套有效监管流程模式,有效杜绝了关键点位和环节上的暗箱操作和腐败发生。
“一年根治一两个项目,短时间看成绩不明显,却可以积少成多。通过治理效果的逐年累计,发生腐败问题的漏洞将会逐渐减少,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的满意度将逐渐提升。”大竹县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彭汉对治理工作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