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略论《新党内政治生活准则》的政党文化基础

发布时间:2017-12-29 来源: 经开区纪工委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简称《新政治生活准则》),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作出新的重大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强决心和历史担当,体现了全党的共同心声。《新政治生活准则》对党内政治生活在总体上是肯定的,但也明确回应了近年来党内政治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正是因为《新政治生活准则》敢于直面问题,又在继承的基础上极力凸显党的建设改革,才受到党内外如此广泛的关注,可谓是深入人心。随着《新政治生活准则》的实施必将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和维系党的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从政党文化的角度来分析《新政治生活准则》,促进其有效落实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
 
  一、党内政治生活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主要平台,也是政党文化的重要载体,一个现代政党如果没有党内政治生活,其政党文化就会失去依托,政党文化本身也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党就会丧失自身的生命力。政党文化作为政党秉持和奉为圭臬的普遍价值,是党内政治生活的基础和灵魂,离开了政党文化的引领和支撑,党内政治生活就会失去方向和动力,就会成为一纸空文,政党自身就会出现生存危机。因此,党内政治生活和政党文化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共同维系着政党的生存和发展。
 
  (一)这种关系是由党内政治生活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党内政治生活的概念最早是1929年,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所说的:“纠正的方法:主要是教育党员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1980年《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被正式采用。此后,党的十二大党章及以后党章的总纲中也明确提出“党在自己的政治生活中正确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原则问题上进行思想斗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从广义上看,党内政治生活是指党内全部政治活动,包括党内组织体系、党内文化、党内政治关系、党内制度等内容。从狭义上看,主要是指党内的思想文化活动、党内领导决策活动、党内关系和党内制度、党内行为状态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党内政治生活也是一种文化。因此,如果从党内政治生活的角度上来理解党内文化,就是政党成员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认知、理念、信仰及其价值判断等,是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在党员思想和观念上的反映。对一个政党来说,政党文化的建设程度、发展水平与党内政治生活的发展密切相关。因为党员对党内政治生活的认知、理念、信仰及其价值判断,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党的领导者的决策水平,也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普通党员对决策的认同程度。因此,党内政治生活的状况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政党文化的丰富,决定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成败。从中国共产党自身来看,过去我们在党内政治生活问题上所出现的种种失误或偏差,如“党内存在的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宗派主义、山头主义、拜金主义不同程度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任人唯亲、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现象屡禁不止,滥用权力、贪污受贿、腐化堕落、违法乱纪等现象滋生蔓延。”[1]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固然需要制度的完善和机制的创新,但更需要文化的力量。只有搞好政党文化建设,才能为制度和体制的构建提供思想引导、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虽然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但制度归根结底是要由人来制定、执行和维护的,只有在完善党内政治生活制度的同时加强政党文化建设,发挥政党文化“以文化人”的作用,才能纠正对党内政治生活的错误认识,消除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种种障碍。政党文化在党内政治生活建设中的一个突出作用,就在于它能够通过潜移默化、和风细雨式的影响和教育作用,从而把党内政治生活制度、规则内化为自觉的信念,推动党的治理全面从严。
 
  (二)这种关系也是由政党文化的本质特征决定的
 
  政党文化是政党活动的反映。故有其特殊之处:其一,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政党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就在于政党是代表特定阶级的利益,反映其活动的政党文化必然会不断强化其成员对组织的认同,这就为政党文化打上了深深的意识形态烙印。政党文化作为政党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在观念上的反映,那该政党所奉行的指导思想、根本宗旨、行为价值和准则等有关意识形态的内容自然就是政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政党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决定了它与党内政治生活在内容上具有共同性。第二,具有强烈的纪律规范。政党因代表共同阶级利益而生,为了协调党员间的关系,促进党内的团结统一,整合党内力量以更好地夯实执政(或争取执政的)基础,必然要以一定的规律和纪律来规范和制约其成员的活动。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党内的各项纪律是维系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重要因素,这也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产物。这一特征体现在其政党文化方面,就是以强烈的纪律指导、规范制度建设,使各项规章制度与党所追求的价值观和奋斗目标相一致。而党内政治生活同样也是以强烈的纪律约束和制度规范为前提的。马克思指出:“必须绝对保持党的纪律,否则将一事无成。”[3]政党自身所具有的阶级性和组织性,决定了党内政治生活必须以党员对党的信仰和认同为基础,以遵守党章和党的纪律为前提。党内严明的纪律性是党内政治生活的必要保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政党文化强烈的纪律规范是与党内政治生活的纪律性要求相一致的。通过政党文化的引导和教育功能,使每一个党员自觉地树立起组织纪律观念,在发表自己的主张或见解时自觉遵守党的纪律,保证党内政治生活健康、有序地进行。
 
  二、政党文化对促进《新党内政治生活准则》有效落实的作用
 
  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 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4]。从《新党内政治生活准则》的内容而言,政党文化蕴含着党内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主流认识和基本观念,它直接决定着抓《新党内政治生活准则》落实动力的大小、强弱,也决定着《新党内政治生活准则》落实的最终效果。如果没有相应的政党文化支持,《新党内政治生活准则》的施行就会受到意想不到的阻力,全面从严治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一)能够提升党员的理论素养,为《新党内政治生活准则》的宣传解读提供智力支持
 
  作为当代中国的唯一执政党,如果没有党内政治生活,党就没有生机与活力。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必须严格执行《新党内政治生活准则》,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对《新党内政治生活准则》进行深入宣传和解读,这就要求我们的党员必须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否则就难以真正理解和领会,这就有赖于政党文化的建设。先进的政党文化所蕴含的科学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能够反映党内政治生活在精神和价值层面的根本要求,引领党内政治生活的发展方向,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提升党员的综合理论素养,从而为《新党内政治生活准则》的宣传解读提供智力支持。理论上讲,政党文化的发展创新与该党指导思想发展创新的进程是一致的,这种创新是党永葆理论生机的源泉,也是增强党内活力、推动《新党内政治生活准则》落实的重要保证。自1980年《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颁布,在坚持和发展党内政治生活方面作了很多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我们党的政党文化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将反映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不断创造发展奇迹的经验教训纳入其中。正是这种博大的兼容情怀引领和推动了党内政治生活制度不断完善,就实践层面而言,由于党内政治生活在实践中必然会涉及诸如领导方式、组织结构、利益格局等变革和调整,因而难免会引发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问题。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就必须以具有深厚政党文化积累的专家教授来提供相应的理论解释,进行正确的教育、宣传和引导,使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广大党员所充分认识和理解,解答他们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困惑,以协调党内关系、化解党内矛盾、整合党内力量,调动和激发广大党员深入学习贯彻《新党内政治生活准则》的积极性。
 
  (二)能够增进党员的基本共识,为《新党内政治生活准则》的接受认同提供政治环境
 
  党员是否对《新党内政治生活准则》真正从内心上接受和认同,从根本上来说是对党内政治生活在思想意识和价值观上的认同,实际上就是对党内政治生活的文化认同。对政党来说,“只有经过一个文化适应过程才能确立并维持共同意志,这个过程的目标是让本集体所有成员都接受和消化标准、方法、价值和角色”[5]。因此,要让所有党员从内心真正接受和认同《新党内政治生活准则》,首先必须要从政党文化角度讲讲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性,使全体党员真正形成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共同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并最大可能达成对党内政治生活的共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党员自觉维护和遵守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如果政党的政治思想和民主理念没有相应的政党文化作支撑,并内化于广大党员的价值观念之中,那么无论是在理论层面对党内政治生活制度的设计多么合理、周详,在实际上都无法有效的落实,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政党文化从实践上是参与文化,党员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积极投身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建设就是其中的重要体现。只有适应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建设的要求,努力推进政党文化建设,努力培育政党文化中的党内政治生活价值观,才能通过政党文化的教育和影响,不断增进广大党员对党内政治生活的认同,使民主观念成为引导党员深入学习《新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并积极参与党内政治生活的自觉意识,党内政治生活的制度化建设才能真正取得进展并收到实效。
 
  (三)能够培育党员的主体意识,为《新党内政治生活准则》的贯彻实施提供精神动力
 
  增强党员的主体意识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推动《新党内政治生活准则》贯彻实施的内在要求和客观需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仅取决于党章对党员民主权利的赋予及各种党纪党规对党员民主权利的规定,更取决于党员能动主体作用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就党员个体而言,积极推进《新党内政治生活准则》的落实,严肃党内政治生活需要有一种内在的动力,这种动力来源于党员的主体意识,即党员是否把自己作为党的主人的理性判断,对党内政治生活纪律和规矩的自觉认同、自觉参与的自主意识。因此,在落实《新党内政治生活准则》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健全和完善党内政治生活制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增强党员的主体意识、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而党员主体意识的培育、主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政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只有通过政党文化建设,把党内政治生活内化为广大党员的自觉认同,才能真正培育和增强广大党员的主体意识,并把这种主体意识转化为他们自觉参与党内民主建设的内在精神动力,进而使党员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推动《新党内政治生活准则》的深入贯彻和党内政治生活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
 
  (四)能够营造良好地民主氛围,为《新党内政治生活准则》的正常运行创造有利条件
 
  《新党内政治生活准则》的正常运行需要有和谐的民主氛围,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党的团结统一,还能有效推进党内政治生活的正常化和制度化,但这种和谐并不意味着无原则的“一团和气”,而是一种秩序和平等的动态平衡:一方面,我们党民主集中制中的“少数服从多数”原则能够让全体党员所认同。另一方面,多数必须尊重少数,维护少数人的权利。对于秩序的强调,意在避免纷争、实现共识、凝聚力量、共同奋斗;而对于平等的强调,则意在保证每一个党员的合法权利,实现对党内权力的监督与制衡。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维系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和民主机制的正常运行。这种平衡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广大党员能否树立正确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正是通过政党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使这些意识为全体党员所接受,成为他们自觉的行为准则。
 
  三、以政党文化促进《新党内政治生活准则》落实的主要途径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执政党不仅要注重通过宣传教育来巩固其合法地位,而且更注重通过强化党组织或党员的团结统一来提高执政效能,走以执政高效性来证明其执政合法性的理性道路。这种转变是一种从纯政治理论分析到民生价值分析,从强制政治教化到政治实证引导的政党文化转型,有利于以政党文化推动《新党内政治生活准则》的落实。
 
  (一)培育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作风传统,增强党员政治规矩意识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政党的政党文化都具有关于民主的思想和价值判断成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制度、行为准则、价值目标本身就是属于政党文化的范畴。政党文化是反映党内政治生活发展状况的,体现的是党内政治生活的现实发展水平。“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关键在于能否建立一套深入党员头脑和行动之中的民主价值理念。”民主意识的培育是政党文化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党员的民主意识是党内政治生活的前提和思想基础,如果党员缺乏政治民主、规矩和纪律意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就无从谈起。中国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历史,加上近代以来又经历了长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造成了中国缺乏民主传统、人民只有历来顺受而缺乏民主意识和民主习惯的养成。正如邓小平所说:“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封建专制主义的旧传统、旧习惯时至今日仍深刻影响着人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的党内政治生活造成影响,导致了党内政治生活的种种乱象,从而为各种人治思想、特权思想、官本位思想和等级观念在党内的滋生提供了条件和土壤。因此,必须大力进行政党文化建设,培育党员及各级领导干部的民主、纪律和规矩意识。一是要通过党内政治民主、规矩和纪律的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平等、看齐意识,使其树立在政治上、法律上、权利上及其所承担的义务上权责对等的理念,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违背《新党内政治生活准则》的行为,消除其产生的文化土壤。二是要加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制度化建设,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形式、内容、原则、要求及相关运作程序载入党内相关法规,并形成相应的制度,使党内政治生活规范化、制度化,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党内法规保障,《新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出台就是最好的例证。三是让广大党员干部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做起,参与全面从严治党、争做合格党员的实践活动。毛泽东讲:“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要使广大党员干部对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就必须严格执行《新党内政治生活准则》,让广大党员干部感受从严的政治氛围。通过参加党内民主生活会、党内组织生活会、党的有关会议及进行党内监督等,使广大党员亲身体验党内政治生活运作及创造全面从严治党的政党文化的过程,从而使他们通过实践获得对党内政治生活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切实促进《新党内政治生活准则》的落实。
 
  (二)创造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良好环境,树立党内民主、宽容精神
 
  要创造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良好环境,实质上就要求树立一种民主、宽容精神。所谓党内民主、宽容精神,就是在共同遵守党的纲领、维护党的利益基础上的一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精神,实际上这也是党内政治生活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民主、宽容精神是衡量一个政党的党内政治生活及其程度的重要尺度,也是反映一个政党是否成熟自信的重要标志。邓小平指出: “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9]在党内更是如此。中国共产党是具有批评与自我批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要注意听取来自党员群众的批评意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然而,由于受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们党内至今仍存在着一些与民主和宽容精神相违背的现象,如少数领导干部听不进不同的意见,压制来自党员群众的批评,搞“家长制”、“一言堂”,甚至有个别领导干部对批评自己的人进行打击报复。这种错误现象和恶劣作风必须彻底加以纠正。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营造党内政治生活平等的同志关系、民主讨论的政治氛围、民主监督的制度环境,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只有认真贯彻十八大这一精神,努力营造党内宽容、民主的环境,真正树立党内宽容精神,才能把党内政治生活真正落到实处。
 
  (三)加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教育和引导,提高党员政党文化素质
 
  党内政治生活与政党文化底蕴及党员的政治文化素质密切相关。对于一个政党来说,党内政治生活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党员的政治文化素质及水平决定的。广大党员作为党组织的主体,是党内政治生活的主要参与者,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政治文化素质,才能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党内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党关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思想理念,以及党内政治生活的运作程序及其运行规则等,才能更好地严肃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否则,真正的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很难实现,党内政治生活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和制约。因此,在进行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过程中,除了进行党内政治生活的制度、机制及相关程序的设计和构建以外,更主要的是应加强党内政治生活教育,注重提高广大党员的政治文化素质。即运用政党文化的教育引导规范功能,对广大党员进行有关党内政治生活知识和理念的教育,使他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党内政治生活准则的基本理论及其基本内容,了解和掌握党内政治生活运作的相关程序及规则等,提高他们的民主文化素质及从事党内政治生活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广大党员在党内政治生活建设中的作用,保证和推动党内政治生活建设的顺利进行。
 
  (作者:蒲东恩,中共达州市委党校科研部副主任、讲师,达州经开区监察局特邀监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