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渠县:纪委帮扶付真情 发展产业稳民心

发布时间:2020-11-02 来源: 渠县纪委监委
  “今年外出打工活不好找,多亏了纪委的同志帮助我们发展产业,如今在家也有稳定收入……”近日,渠县脱贫攻坚交叉验收组在宝城镇石桌村入户走访时,群众对县纪委帮助发展的柑桔产业充满感激。
近年来,渠县纪委扎实做好脱贫帮困工作,特别是在疫情影响的双重压力下,重点聚焦“六稳六保”成效,深入调研、精准施策,切实付诸真情帮扶,指导宝城镇石桌村组建专业合作社“抱团”,稳定群众收入,拓宽销售渠道,持续巩固脱贫成果,让群众吃下“定心丸”。
 

(纪检干部入户计算群众收入细账)
 
  对症下药除病灶 厘清思路谋出路
 
  渠县纪委通过前期走访了解到,柑桔是当地主要种植的水果,基本家家都种,但都是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由于缺乏科学管理,果子品质参差不齐,价格也忽高忽低,缺乏市场竞争力、收入没有保障,导致村民们都认为柑桔产业十分“鸡肋”。
 
  找准“病灶”就要对症下药,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先挨家挨户对村民们做思想工作,鼓励他们把柑橘产业做大做强,销路问题交给纪检监察干部解决。在扶贫工作队的努力下,村民们逐渐改变思想,把柑桔当成致富增收的“潜力产业”。
 
  渠县纪委通过再次深入调研,从地块选择到种苗选定,从资金支持到技术指导,从产品包装到市场销售,都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并通过各种方式为该村争取产业发展资金350余万元,成立石桌村柑桔农业合作社,重点解决了全村特别是就业缺技术、打工出不去、劳动能力弱的群众增收问题。
 
  为实现比较效益最大化,协调帮助石桌村柑桔农业合作社与重庆柑桔研究所签订品种供应协议。同时,渠县纪委还针对留守老人、妇女等没有技术的弱劳动力举办产品外销包装培训班,多渠道提高家门口就业技能,真正实现了“稳得住、能致富”的产业帮扶发展初衷。
 
  算好产业明白账 规避风险强信心
 
  合作社投入运转,实现吹糠能见米。规避了产业风险,入社群众迅速实现了产业发展和思想观念的“抱团”,按照“政府奖补、农户种植、企业统销、消费扶贫”的帮扶模式,全力打造了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同时,按照500元/亩的标准对农户进行补贴,鼓励农户以多种形式入股参与分红,让柑桔产业成为脱贫通向致富的快车道。
 
  据渠县纪委驻石桌村第一书记王磊介绍:传统柑桔与晚熟柑桔种植成本相当,但效益相差很大。传统柑桔批量销售市价每斤2元,则晚熟柑桔批量销售市价达到每斤4.5元,按亩产4000斤计算,每亩毛收入1.8万元,是传统柑桔的2.25倍,500亩晚熟柑桔全部投产,综合收入可达900万元。
 
  同时,在除草、施肥、采摘、包装等常规劳务方面,可吸纳全村90%以上的闲散劳动力,以每人每天50元的劳务补助实现在家门口务工,又可实现户均8000左右的年增收。由于园区日常打理技术要求门槛低,可参与群众增多,则在家劳动力仍有大量剩余。
 
(渠县纪委驻村工作队查看新苗挂果情况)
 
  “解决这个难题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扩大柑桔的种植面积。”渠县纪委驻宝城镇石桌村扶贫工作队队员王爱华在社员大会上这样建议到。渠县纪委为最大程度规避风险,对企业单位、扩建方案进行严格把关,指导整合盈余资金再投放,2019年底,石桌村在原有500亩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新扩种250亩,将村里230余户村民全部吸纳入社,其中包含6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并与广州、贵阳、上海等地企业签订长期订单销售协议。
 
  目前,扩种柑桔苗长势喜人,资金投放也将为村集体增加20余万元的利润分红。
 
  当被问到为何敢于扩种新苗、投放资金时,当地农户纷纷表示,“这本收入账大家都算得明白,我们很有信心!”
 
  打破传统探新路 拓宽渠道稳增收
 
  柑桔种植相对投入成本低、市场风险小、发展见效快。2019年3月,合作社又与渠县渠弘农业公司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开启了支部强引领、公司重运作、贫困户当股东的“支部+公司+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新模式。
 
  “纪委发展的这个产业,不仅仅是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更是一条长效发展的复合收益路径。”石桌村支部书记吴海荣底气十足。经过纪委的精准帮扶,石桌村69户贫困户顺利脱贫并对未来充满希望。
 
  当前在部分社员的建议下,不仅仅种植柑桔,还发展林下经济,在成林柑桔园下养鸡养鸭,在新建柑桔园内套种西瓜,走上柑桔发展与林下养(种)殖的复合收益道路。

  应入户社员请求,2020年,县纪委充分利用“支部+公司+贫困户”的模式,租赁冷储仓库,解决柑桔产品存储问题,打造了石桌村柑桔产、采、销、储全新生产链条。

  谈及这一成功帮扶案例,四川省达州市渠县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彭汉说:“从‘输血’到‘造血’再到‘回血’,产业帮扶不仅为群众产出了真金白银,还有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深。”(纪德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