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万源:月满中秋夜,浓情忆家风
发布时间:2019-09-11
来源:
万源市纪委监委
“今夜月明尽人望,不知秋思寄谁家。”走在滨江河畔,凉风习习,今夜的月亮似乎格外的圆,引得不少路人为它驻足,不经意间恍然明白,又是一年中秋至。吃月饼、打糍粑、赏满月、猜字谜,这是二十三岁刚参加工作的我经历过中秋节时的记忆,而今在我脑海中再次搜索节日里的家风家规,竟觉眼睛酸涩,也唯有借此契机,将其永远地传承......
孩童时,春节之外,最盼望的莫过于中秋了,月饼是一定要吃的,除了吃月饼外,打糍粑是印象最深的记忆。那时候,家里条件不是很好,零食大多都是这些五谷杂粮,伴着皎洁的月光,在庭院里和小伙伴们嬉戏,累了就搬个藤椅躺在院子里,吃着奶奶刚做好的糯米糍粑数星星。
糍粑对我来说是有特殊意义的。中秋的前一天晚上,奶奶就会把糯米浸泡一整夜,第二天一早拿上蒸笼蒸熟,把蒸好的糯米倒进碓窝里,这时候院子里有力气的人们就会来帮忙,一人拿着一根圆木棒槌,你一锤我一锤地将糯米捣碎。我那时才七八岁,像打糍粑这样的力气活儿,还轮不到我,就只静静地站在那里看。奶奶像是对我说又像是告诉那几个专心干活的人,打糍粑虽然是力气活,但是也要会使用巧劲儿,那样才不会累,光靠蛮力一上午都打不好的,就和我们做事情一样。
糍粑的制作过程于我而言是很漫长的,却也挺有趣,看累了就跑到奶奶怀里依偎着,听她说着一些那时我似懂非懂的话。打糍粑的时候她会对父辈们说,做人就要像这碓窝里的糍粑,当棒槌打过来的时候要懂得往里让,硬碰硬是不行的,得有韧劲儿,才扛得住生活里的磨难。当糯米饭变成糯米团,大家就轮流扯一把软乎乎的米团,用手拍打成小圆球,放在提前支好的簸箕里,不停地摁扁,直到摁成银盘似的圆饼,一个糍粑就做好了。这时奶奶又会对我们孙辈儿的说,糍粑是圆的,它把我们紧紧的黏在一起,组成了这个家。装糍粑的簸箕是圆的、蒸糯米的蒸笼是圆的、打糍粑的碓窝也是圆的,这才是团团圆圆,你们以后长大了,去了再远的地方,也不要忘记回家的路,我在,家就在......
那些朴实而又充满道理的话语,让八岁时的我,对没怎么读过书的奶奶心生敬畏。这些话随着时间的沉淀,早已变成了我们家的家风家训,也早就刻进了我们全家人的血液中。今年的中秋,奶奶终究还是缺席了,带着我对她的思念,去到了没有病痛的地方,但她的教诲从来不曾忘记,让我一路收益成长。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往年的此刻,应该早已吃上最爱的糍粑了吧。今年因工作繁忙未能回家,虽然今年中秋少了点独有的“味道”,家人也没能团聚,但在月圆之时,也会有所期待,吃月饼、打糍粑、赏满月这些充满魅力的传统习俗,时刻提醒我们幸福的存在,或许这就是家风的意义,也是传统节日的意义吧。
(贺红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