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文化强国要一张蓝图绘到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从战略和全局上作了规划和设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可见自该重大目标提出始,党中央一直极其关注,并不断深化对文化强国丰富内涵与具体任务的理解与部署,终于在本次全会上明确了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这无疑给今后的文化建设工作树立了最为重要的目标。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坚定文化自信是两大重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作为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更是重中之重。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未来我们应当继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深入汲取无穷滋养,立足传统的厚度、历史的广度、文明的高度、理论的深度和现实的温度五个维度去不断探讨其丰富内涵。
五中全会提出了今后5年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部署了三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三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在推进建成文化强国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尚须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文化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一部分,应充分发挥其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的作用。二是短期与长期的关系。三项重任是“十四五”时期的具体攻关所在,更是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性任务,所以我们既需要低头拉车,还需要抬头看路,兼顾眼前与未来,做好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实与虚的关系。文化虽是望之无形、不可触摸,但又无处不在、不可或缺,因此未来的建设工作一定仍须秉持一贯以来的实干精神,将文化落在实处,化入心田,不搞花架子,不玩虚套路,让文化强国真正“强”起来。
蓝图愈来愈明晰,积跬步方可至千里。遵循五中全会确定的时间表,落实到位,扎实推进,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可盼可期。【作者:王学斌 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中国史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