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华西都市报:“共产党员没有离退休”——记达州74年党龄的91岁老党员周永开

发布时间:2019-07-08 来源: 华西都市报


周永开讲党课。
  
  “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终身,就是要到奋斗到你死的那一天!”说这句话的人,是达州市老党员、离休纪检干部周永开,1928年3月出生,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虽已91岁高龄,但周永开仍孜孜不倦地为党的事业奋斗着。7月4日,他还为达州市纪委监察系统的党员干部上了1个多小时的党课。
  “共产党员没有离退休。”周永开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无论是在职还是离休,周老都始终坚守信仰、不忘初心、牢记共产党人的使命。尤其是离休后,他依然保持革命精神、倾情生态环保、捐资帮困助学、传承红色文化,用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红心向党 
  17岁找到一生的追随
  “我小时候家里穷,读不起书,是共产党人办的学校让我有书读。”周老介绍,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在他的老家四川巴中金光乡建了一所学校——化成小学。
  这所在国统区的学校是“白皮红心”,教师大多是来自延安和四川各地的地下党员,他们为贫苦学生捐赠学费,也让15岁的周永开实现了上学读书的梦想。在化成小学老师们的启蒙教育下,红色的种子慢慢在周永开心中生根发芽。
  1945年8月的一个夜晚,在化成小学背后的山坡上,周永开在青山的见证下,高举紧握的拳头,对着繁星点点的夜空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个入党的画面,深深地印在周永开的脑海里,如今再忆起,他仍然心潮澎湃。
  “党是我一生的追随。”入党后,周永开同当时的地下党巴中县工委副书记、奇章私立中学校长、原四川大学地下党委书记王朴庵共事,任组织部长,在巴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长达五年,是为数不多的几经风险幸免于难的人。
  巴中20年 带出三个“全国先进”
  1947至1949年,周永开曾任巴中县委委员、化成(南部)区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任中共巴中县委副书记、书记,直到1967年2月。
  在周永开的带领下,全县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植树造林运动。巴中的莲花山林场,也由此从砍树的林场变成了植树造林的全国先进林场。国务院召开全国林业发展先进代表大会,周恩来总理还亲自为莲花山林场颁奖。
  植树造林,不仅解决了老百姓燃料紧缺的问题,还助推了林业经济的发展。尝到甜头后,巴中县各地积极响应号召植树造林,并大力发展林业经济。20世纪70年代,原巴中县的奇章乡成为全国的先进典型;不久后,整个巴中县也因林业发展较好成为全国先进。
  纪检办案 查办了全国影响的大案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周永开曾历任中共达县地委宣传部长、达川地委副书记、达州市纪委书记等职,于1991年6月离休。
  “我当了4年零40天的纪委书记,当时主要还是查办大要案件。”在任时,周永开曾牵头查办了当时影响全国的一件大案——原达州罐头厂厂长李某某以职务之便,在厂内专设的房屋内奸污、强奸本厂多名妇女。 
 

镌刻在岩石上的“农魂”二字。
  周永开介绍,在李某某坚持否认相关违纪违法事实的情况下,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调查取证,该案终于尘埃落定。“把人捕了、处理了以后,罐头厂全厂放了三天鞭炮!”周永开说。
  退而不休 情满深山成丰碑
  “共产党员没得离退休!”1991年6月,周永开离休。但他又一头扎进了大巴山更广阔的天地。
  周永开虽家住达州,但他每年都要回到巴州区乡下,到村委会、到学校讲党课。有时村支书或校长主讲,他就坐后排聚精会神地听,不时在小本子上作记录。“轮到他讲时,一两个小时不歇气,语言活泼生动,几乎没一句重复的话,大家都听得来劲。”化成小学校长邓多清说,老书记对纪律要求相当严格,要是谁的手机响了,他会不留情面地严肃批评。
  这些年,周永开为梁大湾村的发展劳心劳力。2003年,他策划、筹办了首届李花节,利用距离巴中主城区较近的优势,鼓励发展乡村旅游;2008年春节前夕,他自费邀请在外务工的村民,简单办了几桌酒席,鼓励大家返乡创业;有一年春节,大雪封山,他还冒雪往村里送腊梅树苗,儿子电话里心疼地责备他:“春节你都不回来,就住在梁大湾村算了。”
  达州万源的花萼山,地处嘉陵江和汉江源头的秦岭山中,其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否,对环境保护非常重要。1993年正月初九,离休后的周永开,冒着大雪来到花萼山,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除了护林,周永开还带头发动当地村民,常年坚持植树造林,截至目前已成功造林800余亩。期间,周永开私人出资3万多元购置树苗,并向当地纪检部门争取到3万多元资金,在龙王塘种植华山松500亩,命名为“清风林”,现已长成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在各方共同努力下,2007年花萼山成功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积善成德 他对自己“非常狠心”
  “我是在党的教育、培养下成长起来的,理应知恩图报。”这句朴实无华的承诺,一直是周永开孜孜不倦的追求。
  在花萼山守山护林的岁月里,每次上山前,周永开都要动员身边的亲戚朋友为贫困户捐款捐物,然后请人背上山,挨家挨户发送。看到特别困难的家庭,周永开经常自己掏钱,这家给100元,那家给100元,早已数不清给了多少次了。村民蒋大杰说:“周书记送给我们的衣服有好几套了,我们也学‘老革命’,拿了两套送给了更困难的人。”
  2014年,周永开回到母校巴中化成小学,发现了一名孩子在捡别人剩下的东西吃。原来,这个小孩的父母外出务工出了车祸,家里因这次变故一贫如洗。周永开得知情况后对孩子说:“娃儿,以后我来管你,我会把你帮助到我死。”从那年起,每年开学,学校都会准时收到周永开寄来3000元善款。
  周永开夫妇俩都是离休干部,平时生活俭朴、省吃俭用,除了一台旧电视机和旧空调,家里基本上看不到其他现代化的电器。邻居们都知道,周永开几乎将自己的全部家当,全都用在了他一生追随的“革命”事业上。
捐资10万 发起“共产主义奖学金”
  1998年,时逢《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周永开等一批当年川东北地下党老党员发起成立“共产主义奖学金”,用以奖励化成小学、奇章中学(今清江中学)优秀学生和优秀教师。
  截至2018年,已有386名师生获奖,累积颁发奖学金8.9万元。每年10月举行的颁奖仪式,周永开都会到现场,亲自颁发证书和奖金。2018年,“共产主义奖学金”成立20周年,周永开再次捐资10万元。已90高龄的周永开,依旧没有缺席颁奖仪式。
  奇章中学校长杨胜和介绍,周老十分关心孩子们的成长,前些年,他都会来学校,和学生们同吃同住一个月以上,详细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为他们讲党史、讲革命史,为全校党员干部讲党课。如今,当年受到表彰的学子们,不少已走上工作岗位,有人在写给母校的信中说:“感谢那段青葱岁月,让我们树立了共产主义理想信仰,并为之奋斗终身。”
  延续党魂 红色基因代代传
  周永开家中有20多人,其中10人是共产党员。对家人和后辈,周永开要求严格。8年前,他专门设立了一个“家魂奖”,每年评奖一次,每次评选一人,在家庭成员中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首先要是共产党员且坚定不移跟党走,其次还要在工作中是先进,并且为社会做了公益事业的,才能得这个奖。”周永开说。
  20世纪20年代,共产党人以达县第五高级小学、宣汉县清溪镇宏文校等学校为阵地,传播共产主义思想,革命火种燃遍巴山渠水每个角落,是革命传统教育的“活教材”。1995年,周永开发起组织了“巴山渠水共产主义运动友好学校联谊会”,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大力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
  周永开以巴渠12所红色学校的史实为蓝本,组织拍摄了《巴山教魂》电视教育专题片,编纂了《热血》系列丛书,成为达州市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读本。
  在花萼山,周永开不仅自掏腰包让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到这12所学校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还出钱资助数十名花萼山的贫困孩子上学,请放影员到山上给孩子们放红色主题电影,传承革命先辈的红色基因。护林员蒋大超家走出的蒋林聪、蒋林伟,是项家坪村历史上的首批大学生和研究生,他们深深地受着周永开的影响——修复学校让他们就近有书读,找来志愿者的长久帮扶让他们最终走出了大山。
  “离退休干部比的不是待遇,而是精神!”如今,91岁的周永开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老党员的承诺。一路走来,他先后获得40多次各级表彰,2004年被中组部授予“全国离退休老干部先进个人”称号。“老去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信仰,只要生命不息我就会奋斗不止!”周永开说。
  记者手记 他把信仰和赤子之心镌刻在岩石上
  巴山新雨后,巴中市巴州区化成镇梁大湾村满目葱茏。7月4日早晨,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到达村口,举目远眺,前方约三公里处的一面岩石上,两个白色大字——“农魂”映入眼帘,字体雄浑大气、遒劲有力。
  “这些字是老书记请人刻上去的。”梁大湾村前村支书苟学方说,1999年,71岁的周永开回到梁大湾村,决定自掏腰包,在石壁上刻标语。刻什么呢?周永开在听了众人意见后说:“亿万劳苦大众是我们党的根基,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自己从哪里来。”于是,周永开找一位书法较好的村干部,写下了“农魂”二字。
  村里的石匠苟正贤带领7位伙伴,砍掉石壁下方的杂草灌木,用木条搭起脚手架,从离地面三米高处,一锤一錾开始镌刻。随着字体高度不断增加,施工难度增大,石匠师傅腰缠安全绳悬空作业。8个人忙了两个多月,当年入秋之时工程完工。“每个字高9米、宽6米,笔画深40厘米,躺进一个人都没问题,应该是巴中最大的石刻标语了。”苟正贤很满意自己的作品。
  周永开出资镌刻标语始于1998年,截止2011年,一共刻了5幅。其中字体规模比肩“农魂”的,是刻于2011年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人民万岁”、“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字体稍小,单个字高度分别为4米、3米。
  “这些字都不是随便刻上去的。”苟学方说,内容、选址,老书记都费了很多心血,为了便于人们参观,他还出资在田埂上铺上石板,“农魂”到“人民万岁”之间那条长达1公里多的石板路,被村民们称为“文明路”。蓝天白云下,镌刻于三面青山之上的五幅石刻标语,撼人心魄。
  在梁大湾村党员干部们看来,刻在石头上的巨幅标语,是这位有74年党龄的老书记的坚定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