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四川新闻网:【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周永开:一位老党员的初心本色

发布时间:2019-07-08 来源: 四川新闻网
  “入党,是我这一生引以自豪的光荣时刻。”“我是在党的教育、培养下成长起来的,理应知恩图报”“人可以离休,但共产党员永不会离休!”说这些的人,是今年91岁高龄的达州市老党员、离休纪检干部周永开。入党74年来,这位曾任中共达川地委副书记、地区纪委书记、地委宣传部长的老人坚守信仰、笃定笃行,至纯至粹、对党忠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特别是离休后,他依然保持革命精神、倾情生态环保、捐资帮困助学、传承红色文化,用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周永开重温入党誓词
  对党忠心
  一颗红心向着党 一片初心从未变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7月4日,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之际,达州市纪委监委展开“不忘初心葆本色 牢记使命强监督”主题党日活动,周永开与百名党员、纪检干部共同重温了入党誓词。
  已过鲐背之年的周老书记,挺直腰身,目光坚定。他微微举起右手,虽然攥紧的拳头在微微发抖,但铿锵的声音丝毫不输给身边的年轻人。“每次重温誓词,都能让我充满力量,70多年前那个晚上,我作出了最重要也是最正确的选择——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1945年的一个黑夜,在巴中化成小学后面的山坡上,周永开向入党介绍人王朴庵递交了自己的入党申请书,庄严地宣誓入党。没有党旗,没有多余人参加,只有王朴庵和自己两个人见证这一刻。“入党,是我这一生引以自豪的光荣时刻;共产党员,是我一生最光荣的称号。”74年后,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周永开仍感觉历历在目,心潮澎湃。
  1928年,周永开出生在巴州区金光乡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43年,15岁的周永开终于有机会来到化成小学读书。然而不曾想,这看似不起眼的小学却为周永开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化成小学创建于1941年,当时学校的教师大多来自延安、四川和红军的地下党员红色基因深厚,在老师们的启蒙教育下,红色的种子慢慢在周永开心中生根发芽。1946年,周永开就读于同样有着红色基因的奇章中学,1947年,学校的30多名教师和学生成了反动派通缉的对象,周永开和地下党员们转移到当地农村继续开展群众工作,一直到1949年12月。
 
项家坪管护站
  对事业恒心
  迎难而上办大案 绿水青山护花萼
  “当纪委书记就是要办案,不办案怎么行?怕得罪人,是办不了案子的。”周永开干了4年零40天的纪委书记,提起当年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案件,还是牵头查办了当时影响全国的一件大案——原达州罐头厂厂长李某某以职务之便,奸污、强奸本厂多名妇女。
  “当时流传出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李厂长打电话。’你想想,当时这个影响有多恶劣。”
  “我的意见就是一定要一查到底。”
  “我们必须得罪少数人,让多数人相信我们。”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调查取证,在大量的证据面前李某某最终认罪伏法。据说,案子办完后,大家得知消息,厂里放了三天的鞭炮。
  “人可以离休,但共产党员永不会离休!”1991年6月,周永开离休。工作70多年,周永开曾在达州、巴中等地留下了他坚实的足迹,但如今万源花萼山始终是老人最牵挂的地方。
  花萼山区域地处长江中上游两大一级支流嘉陵江和汉江的源头分水岭,地质历史古老、地貌复杂多样、生态系统原始,其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嘉陵江和江汉流域的生态安全有着重要影响。
  说起周永开的绿色情结,源于他的红色岁月。离休后,周永开主动参与到《血战万源》外景选择地中,由此开启了与花萼山的结缘。
  “以前穷,老百姓就把树砍掉当柴烧,开荒种粮食,生态破坏严重。现在条件好了,我们要把绿色还给大山!”1994年,周永开花费数万元积蓄到陕西汉中购买了一批树苗、在花萼山上租了两间茅草房,带着退休干部余世荣、退伍老兵楚恩寿两名同志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保护花萼山的征程。
  起先大家并不认识周永开,只知道他是一位离退休干部,是一个“怪老头”。他不让人上山采松籽,说那是松鼠野猴的粮食;他不准人上山砍树,说那是森林的根基;他不许人上山修房建屋,说那是动物的领地。乱砍滥伐者、盗猎者只要听说周永开来了,都躲得远远地,因为一旦被他抓到,他都会一查到底的。
  “这是哪家的牛,咋个又牵到山上来了,不是说不准牵上来嘛,把名字记起,把人找拢来,必须说清楚!”面对着周老的严厉和不讲情面,村民们一开始并不理解,甚至是埋怨。周永开逐渐认识到只有帮助花萼山的山民找到其它经济来源,他们才会彻底放下“砍树”的念头。
  2002年,在周永开的帮助下花萼山种下了第一批中药材;2004年,村里机耕道路通了,后来他又找到市领导和交通部门解决资金,说服村民出劳动力,终于筑起了一条从官渡镇到花萼山长20多公里的水泥公路。
  1994年以来,周永开与花萼山相伴了二十多年。在他的带领下,项能奎等5位村民主动加入了护林行列,成了义务护林员。除了护林,周永开还带头发动当地村民,常年坚持植树造林,截至目前已成功造林800余亩。期间,周永开私人出资3万多元购置树苗,并向当地纪检部门争取到3万多元资金,在龙王塘种植华山松500亩,命名为“清风林”,现已长成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在各方共同努力下,2007年花萼山成功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老党员周永开(纪录片《守望》 截图由达州市委组织部提供)
  对人民真心
  帮助困难群众 捐资助学设立“共产主义奖学金”
  “我是在党的教育、培养下成长起来的,理应知恩图报。”这句朴实无华的承诺,一直是周永开孜孜不倦的追求。
  在花萼山守山护林的岁月里,每次上山前,周永开都要动员身边的亲戚朋友为贫困户捐款捐物,然后请人背上山,挨家挨户发送。看到特别困难的家庭,周永开经常自己掏钱,这家给100元、那家给100元,早已数不清给了多少次了。村民蒋大杰说:“周书记送给我们的衣服有好几套了,我们也学‘老革命’,拿了两套送给了更困难的人。” 周永开连续10年资助数十名花萼山的贫困孩子上学,请放映员到山上给孩子们放电影,让孩子们看看外面的世界。
  2014年,周永开回到巴中母校化成小学。在校园散步时,看到操场角落孤零零地坐着一名学生,与操场上成群结伴的孩子显得格格不入,便仔细询问老师这个学生的情况。在了解到该生因为家庭条件非常差而自卑时,周永开给他打气说到:“人穷,但志不能穷。”从那年起,每年开学,学校都会准时收到周永开寄来的用于资助该生的3000块钱。
  不仅如此,周永开还在母校巴中市巴州区奇章中学、化成小学倡导设立“共产主义奖学金”,用于奖励优秀骨干教师和品学兼优的学生,现已颁发17届,先后奖励师生近400人、8.9万余元。2018年,他再次向奇章中学、化成小学捐赠奖学金10万元。
 

周永开讲党课(图由达州市纪委提供)
  对自己“狠心”
  生活中省吃俭用 工作中曾否决对老伴的提拔
  周永开对别人很慷慨,对自己却很“小气”。
  “他们辛辛苦苦了一辈子,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周永开夫妇俩都是地下党员、离休干部,平时生活俭朴、省吃俭用,家里的家具非常老旧。多年来,周永开没有给老伴买过一件首饰,没有给儿女送过一件礼物,没有给过孙子一次压岁钱。老伴说,他不懂那些;儿女说,我们已经习惯了;孙子说,我爷爷没有钱……但他们都知道,这个看似没有“人情味儿”的“老革命”,几乎将他的全部家当用在了他一生追随的“革命”事业上。
  如今,两位老人仍然居住在上世纪80、90年代修建的的老家属院。走进老人家中,陈设简陋,屋里最多的是书,一部小电视、一台挂机空调才有点现代感。
  “其实,爷爷是有机会换房的。”周永开的孙女周婧回忆,十多年前单位集资建房,论资历和职级,他第一个选,但他没要。“爷爷说,我退出,年轻同志就有机会。后辈已经习惯他这样了。”
  “习惯了”的还有老伴吴应明。上世纪80年代,周永开任地委副书记,妻子吴应明是一般干部。当时组织部门拟提拔她为副县级。周永开得知后,找到当时的地委书记说,吴应明能力和文化都很有限,提拔的话,“群众有意见,也影响党的形象。”
  周永开家中有20多人,其中10人是共产党员。对家人和后辈,周永开要求严格。8年前,他专门设立了一个“家魂奖”,每年评奖一次,每次评选一人,在家庭成员中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首先要是共产党员且坚定不移跟党走,其次还要在工作中是先进,并且为社会做了公益事业的,才能得这个奖。”周永开说。
  “离退休干部比的不是待遇,而是精神!”如今,91岁的周永开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老党员的承诺。一路走来,他先后获得各级表彰(表扬)40多次,2004年中组部授予他“全国离退休老干部先进个人”称号。
  对周永开而言,老去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信仰。如今,年过九旬的他依然保持着旺盛的革命热情和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像一匹负轭老马,不忘初心使命,矢志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