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四川在线”关注达川:“一扇门”解群众难 让社会救助“高效阳光”

发布时间:2017-10-17 来源: 四川在线
  10月12日一大早,达州市达川区赵家镇楠木村1组居民王洪平到该镇便民中心社会救助窗口,提交贫困残疾人(子女)大中专学生救助申请相关资料,民政办主任李忠金通过高拍仪电子扫描将王洪平所提交资料一一上传至达川区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大平台(以下简称:社会救助大平台)互联网上,不到20分钟,手续全部完善。五年前,王洪平因意外受伤成肢体二级残疾,五年来因办理残疾人生活救助补助,与李忠金成了“老熟人”。
 
  今年6月底,达川区建立了社会救助大平台,将全区12个救助职能部门的39项社会救助事项统一纳入区社会救助大平台办理,并在三里坪街道办事处、麻柳镇、赵家镇等5个乡镇(街道)试点运行。仅3个月时间,全区5个试点乡镇(街道)通过社会救助大平台受理办结救助事项1956件,发放救助资金706671元。达川区惠民帮扶中心主任吴婷婷告诉记者,“10月底前,我们将在全区推开社会救助大平台。”
 
  进一扇门 解一切难
 
  39项社会救助事项实现“一门受理”
 
  对于达川区三里坪街道居民杨成玉来说,大平台让她少跑了不少路。因为家境困难,今年是她第三次申请房屋租赁补贴了,不过这一次申请,她觉得很轻松。
 
  “前两次,在社区拿了表格后,要到房管局交申请,还要到住建局、派出所、车管所、地税局等部门签字盖章。”杨成玉说,“现在好了,我把所有申请资料交到街道救助窗口,只要审批通过,就等救助金到账了。”
 
  这样的转变源于达川区社会救助大平台的建立。
 
  2013年7月,达川区建立并实施了《十大民生救助制度》,至今辖区共有20余万人(户)次困难群众受益。
 
  “虽然《十大民生救助制度》产生了极好的社会效果,但这些救助种类仅限于民政和残联,辖区群众如遇到教育、住建、卫计等部门的救助时,却不知找谁办、哪里办、怎么办,跑了不少‘冤枉路’。”吴婷婷告诉记者,还存在救助事项程序繁琐、救助审批时间长,多头救助,重复救助等。
 
  为让社会救助实现为民、便民、利民、惠民,确保困难群众能够“进一扇门,解一切难”,达川区根据国务院《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规定,今年6月,搭建起社会救助大平台。达川区将涉及社会救助审批业务的民政、教育、住建、人社等12个救助职能部门,涉及的低保、特困、法律援助等39项救助事项纳入社会救助大平台统一办理。
 
  同时,在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设立了社会救助窗口,所有社会救助事项由乡镇(街道)社会救助窗口统一办理,通过社会救助大平台完成信息核对、审核、审批,再由乡镇(街道)社会救助窗口公布救助结果。
 
  网上审批 实时查看
 
  干部群众不再跑“冤枉路”
 
  “过去,我每个月都要到区民政局报送低保、特困等救助调查审批资料,有的还要到多个部门核实信息,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达川区麻柳镇民政干部胡天奎感慨,“现在好了,有了社会救助大平台,我们只需要将救助对象的申请资料通过高拍仪形成电子文件,上传到社会救助大平台,相关单位可以直接通过大平台审核、审批救助资料。”
 
  “现在的救助政策很透明,救助对象可以关注区惠民帮扶中心的微信公众号,只要输入申请人的身份证号码便可以实时查看申请审批进度。”胡天奎告诉记者,现在大多数群众都知道通过手机查看审批进度,不像以前,经常到窗口来询问进度。
 
  “看,我的低保申请正在区惠民帮扶中心审核。”不久前,达川区三里坪街道仰天湾社区居民许春霞刚申请城镇低保,对于审批情况、进度,她“心中有数”。
 
  据了解,社会救助大平台建立后,救助群众只需到所在乡镇(街道)救助窗口提出书面申请,提供相关的救助申请资料,工作人员初步审核后用高拍仪拍下申请材料,上传至大平台;区惠民中心收到救助对象申请资料后,便通过平台请求相关部门对申请人信息进行核对,中心通过各部门反馈的信息自动生成救助评分,提出救助方案。相关救助部门根据救助处理方案及时给予救助,并将救助信息直接反馈到乡镇(街道)救助窗口。
 
  吴婷婷说,达川区还建立了社会救助应急机制,对特殊困难申请对象提供“绿色通道”,实行先救助,后审批。
 
  剑指“微腐败”
 
  社会救助必须“廉洁阳光”
 
  吴婷婷介绍,为核定救助对象的家庭收入和财产情况,解决人情保、重复保等问题,平台建立了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共享的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通过 27个民生领域救助信息核对部门的核对报告,实时监督。大平台运行以来,54户救助对象因被核对部门查处家中有小轿车辆、商品房等情况,被取消救助资格。
 
  除了逗硬,社会救助大平台还很“廉洁阳光”。达川区纪委预防腐败室主任陈明告诉记者,近年来,民生救助领域的腐败案件呈现易发高发态势,占了案件总数的44.2%。其中,低保救助、危房改建领域比例较高,主要涉及弄虚作假、优亲厚友、挤占挪用以及履责监管不到位等违纪行为。“为此,我们探索了‘互联网+监督’模式,研发建立了以阳光公开、立体监管、风险防范为主的阳光民生救助监管系统。”
 
  陈明介绍,区纪委专门针对社会救助事项,梳理了全区涉及城乡低保、特困供养、生活救助、教育助学、住房救助,社保补贴、医疗救助等39项民生领域事项的权力,统一纳入民生救助监管平台。截至目前,筛查出廉洁风险点121个,制定防控措施101个;优化完善运行流程图63项。
 
  “全区所有的救助事项必须上网,办件人员严格按照设置的流程、前置条件、办理时限进行办件,各救助部门办理的救助案件必须进入救助大平台接受监管。”陈明说,凡是没在大平台线上运行的,区惠民帮扶中心、区财政局一律不予认可,不得实施救助。
 
  “不仅如此,大平台还设置了在线举报,如群众有问题向我们纪委反映,可直接在微信公众号点击在线举报进行实名或匿名举报,我们将调查回复群众举报问题。”陈明说,截至目前,通过开展联合监督检查,纠正违规问题100余个;查办群众举报反映的民生救助领域内案件15件16人。
 
  “社会救助大平台的建立运行,使各种社会救助更加规范、高效,必将有效杜绝基层干部在社会救助工作中优情厚友、吃拿卡要,从源头上遏制了‘微腐败’发生,也打通了服务困难群众‘最后一公里’,对全区党风廉政建设群众满意度的提升将起到积极作用。”达川区纪委书记吴胜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