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达川区创新实施财政因素分配法

“张书记,水泥路走起硬是安逸哦!”早晨七时,达州市达川区桥湾镇党委书记张辉出现在了陈余村进行锻炼,过往村民与他热情打着招呼。村民口中的水泥路,指的是陈余村村道,这是该镇最后完工的一条通村水泥路,全长3.5公里,宽4.5米,耗 资 158 万元。而这段公路的硬化,还得益于达川区创新实施的财政因素分配法。
旧法预算
运转困难压力大
桥湾镇,属于典型的偏僻乡镇。以前,达川区实行“零基+增长”的财政预算方式,以“零”为出发点进行预算,一事一报告,主观随意性大,刚性约束不足,财政追加成为常态,桥湾镇日常运转出现困难。为了争取资金,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就只能经常到城里打报告、跟领导、跑追加。
“财政资金迟迟不能到位,年终面对各种‘逼债’,我们就只能‘躲猫猫’。硬化村道、社道这些事情,想都不敢想。”回忆起频频“跑追加”的日子,张辉满脸委屈。
因为财政资金分配不规范,经费得不到基本保障,不少基层干部垫资甚至负债开展工作,工作积极性大为受挫,上班“庸懒散浮拖”不时发生,遇事生冷硬推,缺岗脱岗兼职,甚至出现“吃拿卡要”;不少人还形成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能要到钱才是好领导”等错误认识。
对此,有多年基层工作经历的达川区纪委副书记向云有着自己的职业化认识:“跑‘关系’去要钱,少不了就要请客吃饭、送礼。我们在工作中发现,一些乡镇一年下来,招待费用就高达五六十万元,这其中极容易滋生腐败,全区廉政风险防范压力巨大。”
因素分配
告别“跑钱”公平显
2014年,针对这种乱象,达川区委打破既有体制,创新实施乡镇财政因素分配法,按照保障类、工作类、激励类三个大类,根据全区各乡镇距离主城区远近、户籍人口、财力状况、村级运行、党建群团等5项因素确定权重比例,公开透明预算财政资金,形成财力向基层倾斜、经费按因素科学保障的分配模式,监管漏洞有效堵塞,实现更加公开公平的分配导向。
按照财政因素分配法规定,桥湾镇人口多、财力弱、地方偏远,拿到了更多的财政资金。当年,桥湾镇预算各类资金就达1279万元,决算全部到位。“财政因素分配法实施后,陈余村这条公路的硬化资金有了保障,工程很快就竣工了。”说起财政因素分配法,桥湾镇“当家人”张辉脸上浮现出了笑容。
财力保障
聚力监督护民利
2017年8月,一场以“察民情、解民难、化民忧”为目的的“民情户户通”活动在达川区启动。因财政因素分配法的实施,木子镇财力保障充分,遗留债务有效化解,按照区委“三包”要求,镇村干部们积极走村入户,深入村社收集群众意见,了解群众困难。仅三个月时间,就收集问题建议1123条,解决群众实际困难1059件。因办公经费增加,该镇还建立了“廉政食堂”,乡镇机关干部不再为吃饭发愁,“走读”现象就此杜绝。
依托财政因素分配法的财力保障,运用“互联网+”思维,达川区创新构建起“两全三个一”监督执纪长效工作机制(全天候监督,全覆盖检查;一周一调度,一月一汇总,一案一曝光),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联动、人人参与的全域监督网络基本形成。
据统计,2014年以来,达川区各乡镇(街道)纪(工)委共立案583件,占全区办案总数49.8%,群众身边的“微腐败”得到强力惩治,良好政风行风民风加快建立。
闭合监管
风清气正好生态
为更好地推行财政因素分配法,达川区聚焦预算管理、资金分配、使用效益等核心环节,积极探索构建行政权力运行监督体系,打造“年初因素分配、年中科学监管、年末绩效问责”的闭合监管链条,让监督与权力运行同步同轨同向。不仅成立财经管理领导小组,还建立财政资金使用巡查机制和建立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机制,硬性规定“三公”经费只减不增。
2017年,达川区“三公”经费支出2380万元,比财政因素分配法实施前的2013年“三公”经费决算数减少5203万元,下降68.61%。2014年以来,达川区累计向乡镇投入基本财力保障资金达4亿元,累计核减政府投资项目金额3.8206亿元,风清气正政治生态逐步巩固。
分配一变清风来。达州市达川区着眼标本同治,着力完善机制,创新实施财政因素分配法,财政资金监管不断强化,运行风险大大降低,公平导向有力彰显,清廉新风有力倡导,从制度层面上解决了“权力寻租”“吃拿卡要”“蝇式腐败”等问题,积极探索出了一条源头防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