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华西都市报”关注大竹:亮剑 “互联网+纪检”防治微腐败

发布时间:2017-08-09 来源: 未知





1 推行“百姓问廉”信息系统

  群众可用手机举报问题。去年以来,累计收集廉情民意5685个,解决民生问题5648个,立案审查175件175人。

2 开通“阳光惠民”互动平台

  开设民生资金监管、农村“三资”管理、百姓在线评价三大版块,群众可随时进入平台查询、反馈及评价,监督基层干部权力运行
  达州市大竹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常年在外务工的青壮年多达36万人,农村留守人群较多。正因如此,大竹县的基层“微腐败”问题,大多与留守人群有关。而在外面打工的人,对家乡的基础建设、村里资源处置、民生资金使用等事宜又特别关心。针对这一情况,大竹县创新推出了“互联网+纪检”监督模式,通过阳光监督、阳光执纪,打出防治“微腐败”的组合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推行“百姓问廉”
群众可用手机举报问题

  “有文化的年轻人都在外头打工,我们老年人别说监督村干部,自己有个什么事都找不到人帮忙,连吃水用电的问题都很难得到解决……”家住大竹县石河镇五四村3组村民陈为才,是典型的农村留守老人,据他介绍,几年前,留守农村的群众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不能及时解决。
  为了让老百姓事有地方办、诉求有人听,问题能够解决在基层,2016年,大竹县委在试点探索基础上,推行“百姓问廉”工作机制,将反映诉求的地方从机关“搬”到了村民家门口,分类处理收集的问题。涉纪问题,由纪委调查处理回复;涉及民生问题,实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理,用LED显示屏公示或电话答复,并且邀请群众打分评价,不及格的重新办,直至群众满意为止。
  该工作机制实行后,大竹县纪委还开发出“百姓问廉”信息系统,无论是农村留守人群,还是外出务工的青壮年,都可以通过手机上网反映或举报相关问题,并能迅速得到解决。去年以来,大竹县各地各部门通过“百姓问廉”工作机制,累计收集廉情民意5685个,解决民生问题5648个,立案审查175件175人。

防治“苍蝇腐败”
基层干部权力阳光运行

  “老虎”危害大,有人打,但基层的“微腐败”问题,却像“苍蝇”扑面,谁来管?长期以来,村组、县级部门基层站所等单位负责人直接管钱、管物、管人,自由裁量权较大,职务侵占、受贿索贿、挥霍集体资金等问题甚为突出,而纪检干部越往基层越熟悉,越抹不开情面。因此,基层干部的权力必须被关进笼子。
  今年,大竹县根据这一情况,打造“阳光惠民”互动平台,开设民生资金监管、农村“三资”管理、百姓在线评价三大版块,群众可通过互联网、各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触屏设备,随时进入平台查询、反馈及评价,监督基层干部权力运行。这样,既提高了农村财务村务的透明度,也减少了虚报冒领、克扣挪用、优亲厚友等现象。
  “我们村的彭家山山坪塘采取这种方式公开承包,让人心服口服。拍卖结果还登到LED大屏幕上,我们老百姓一百个放心!”前不久,大竹县人和镇通过全县“阳光惠民”互动平台、本乡LED屏幕、村务分开栏发布信息,经过申请报名、资格审查、公开拍租环节,以每年1900元的价格,成功处理该村集体资源,受到当地群众赞许。

反腐成效明显
铁腕惩贪释放强烈信号

  李家乡政府副科级干部陈某利用职务之便,在用地审批、证件办理等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贿赂1.5万元;柏林镇新桥村某村民小组长,将爱心人士捐赠给贫困户的1000元现金,私自截留200元据为己有;观音镇肇利村3组村民小组长郑某,将自己父母上报为贫困户,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这些典型的“微腐败”被查处后,基层群众纷纷叫好。
  大竹县纪委治理基层“微腐败”,始终坚持铁腕惩贪,释放了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去年至今,大竹县纪委立案341件、党纪政纪处分341人,其中2016年查处197件197人,2017年上半年查处144件144人。
  这些反腐倡廉成效,大竹县纪委还通过入户走访、“村村响”广播、“廉洁大竹”微信公众号平台、互联网站等途径宣传,让群众感受到正气在上扬、邪气被压制。“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向农村、社区、学校、医院等基层党组织延伸,加强对乡镇(街道)、县级部门基层站所、村(社区)的巡察监督。”大竹县纪委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