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达州日报网”关注大竹:第三届廉政论坛暨反腐倡廉向基层延伸座

发布时间:2017-08-10 来源: 未知

 7月20日,第三届廉政大竹论坛暨反腐倡廉向基层延伸座谈会在大竹县海明湖畔如期举行。上午,来自全国5个省、20个县市区的纪检监察组织负责人在会上交流了各自在反腐倡廉向基层延伸的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总结的经验。下午,国内廉政理论研究机构和杂志社的1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反腐倡廉向基层延伸——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理论与实践”的会议主题,结合上午各地的实践经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与会专家们认为,本届论坛着眼基层基础,聚焦“苍蝇腐败”,契合中央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时代背景,将为全国全省全市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农村反腐经验。

    中国社科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李雪勤,多年从事反腐败问题研究。他认为,贵州安顺市西秀区纪委总结的“微腐败”表现形式(雁过拔毛、虚列虚报、优亲厚友)很有代表性。他认为,通过阳光公开、制度化管理等方式,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是治理“微腐败”的良策。

    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冯军认为,治理“微腐败”既要利用现代科技,构建网络监督平台;又必须保持党的传统优势,密切联系群众、深入群众。他说,当代农村“空心化”现象突出,多是老人和小孩,基层干部只能深入群众,倾听群众的心声,才能更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特别指出,要转变基层反腐理念,由等问题出现再去解决的“大扫除式”反腐,转变为常态化、定时清理的“保洁式”反腐,保持基层良好政治生态。

    中国社科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蒋来用认为,中国的反腐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反腐形势依然严峻。老虎少,苍蝇多,反腐的重心在基层;而基层反腐问题多、难点多。各种人情关系错综发杂,有些基层官员怕担责、怕得罪人,不作为现象增多;同时防范机制也存在问题,基层腐败通常是事发后再处置,事前预防少,事中监督少。他主张学习达川区的“财政因素分配法”,让“跑步钱进”没市场、“吃卡拿要”没机会。同时,要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保护基层工作者的积极性。

    《中国扶贫》杂志社总编辑杨永纯则认为,“微腐败”侵害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他建议,通过廉政大竹论坛对“微腐败”进行一个定性,形成对“微腐败”的共识,然后通过转变监督方式等办法建立防范体系,杜绝“微腐败”。

    与会专家、学者对推动基层廉政建设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党十八大以来的基层廉政思想、实践、理念,汇聚了更多思想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创新的力量,为进一步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新思想新理念注入了新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