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华社”关注大竹:“云纪检”剑指群众身边“微腐败”
发布时间:2017-09-08
来源:
未知
近年来,大竹县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重大举措,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创新建设大竹县阳光惠民互动平台,探索“云纪检”新模式,切实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紧扣权力风险防控 畅通便民惠民网络
大竹县阳光惠民互动平台紧盯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搭建起以“334”为基础的“三同三不”风险防控模型。即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3个方面入手,设置民生资金监管、农村“三资”管理、“百姓问廉”3个应用版块,建设公开公示、业务操作、监督执纪和交流互动4个系统,实现对基层权力和资金运行的同步、同轨和同向监督,做到权力与资金运行与监督在时间上同步骤不“晚点”,目标上同方向不“偏离”,空间上同轨迹不“移位”,构建起乡镇、村(社区)人财物规范运行的权力笼子。
为解决项目资金被“套”、群众办事被“要”、惠民资金被“要”等风险,该平台公开全县惠民事项的政策文件、办事流程、业务电话等30万余件(次),通过无障碍受理、限时办理、超期警告等手段,惠民事项的办理提速30%以上。群众足不出户就可通过电脑、手机等了解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事务,查询村集体“三资”的处置、惠民资金发放等情况,随时可与相关单位进行网上交流互动,还能对乡镇(街道)和部门工作在线打分评价,真正实现点对点贴心服务,搭建起贴心群众身边的便民惠民网络。平台注重节点分解,流程管控,形成100余项标准的工作表单和统一的工作规范,大到村社规划、项目的建设,小到购买一支笔一张纸,均予以及时公开,群众均可动态查询。目前,累计监管各类资金22亿元,集体资产2万余件、价值约30亿元,集体资源近1万宗,各风险点位得到有效管控,实现“云纪检”从“虚”到“实”的转变。
融合平台内外优势 打造阳光政务超市
该平台采取“线上综合平台、线下多方监督”的双向互动模式,研究制定和严格执行配套制度20余项,群众运用电脑、手机等设备,登录平台浏览各类公开信息,输入姓名、身份证号可查询自身关注的民生资金、“三资”管理动态信息。同时,当地群众可运用触屏设备,通过扫描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查询各类公开信息。自平台开通以来,访问量达550万人次,查询量达86万人次。
为实现线上、线下双向互动监督,确保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继续发挥传统宣传手段和载体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抓实县、乡、村三级党务政务村务公开,开通“村村响”广播,制作惠民公开节目13期,定时播报全县重要新闻和党风廉政建设动态消息。开展“问廉清风暖万家”活动,将党委政府的关心关怀传递到每一个家庭。每年下半年,由县纪委牵头组建县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工作组,制定测评指标体系,对满意度测评得分最后三位和排名下降20位以上的单位,对其党政主要领导进行约谈。
紧盯预警报警信息 建设监督预警系统
该平台通过云分析、云预警,建立了远程监督早期预警系统。平台设置20多项预警条件,如业务操作中办理超期将启动进度异常预警,村组干部直系亲属等优亲厚友高危人群享受惠民资金将启动身份异常预警,民生项目增加工程量、资金拨付超标等将启动工程项目异常预警,农村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处置违背规程运转或与数据库原信息发生冲突将启动“三资”异常预警,等等。平台全程跟踪民生资金走向、集体“三资”动态及群众在线反馈内容,全面甄别负面信号,迄今已发出有效预警400余次,受理问题线索146例。
大竹县纪检部门负责系统监管及预警处置,安排专人定期梳理汇总、分析研判预警信息,按照职能划分和干部管理权限分级分类处置。涉及村(社区)的一般预警提示,交由所属乡镇(街道)纪委(纪工委)核查处理;涉及部门职能股室的一般预警提示,交由所属部门纪检组织核查处理;对高风险重大预警提示,由县纪委监察局统一安排人员进行核查处理。平台运行以来,已函询约谈89人、诫勉谈话12人、给予党纪政纪处理45人,涉及违纪资金160余万元,退还群众资金30余万元。(王晓林 林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