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中国纪检监察报”关注大竹:守护好自己的精神家园
发布时间:2018-07-25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有人说:“只有那些敢于相信自己内心有某种东西能够战胜周围环境的人,才能创造辉煌。”在人生道路上,有的人在纷繁的世俗中迷失,有的人在坚守本心中笃定前行。守护好自己的精神家园,对于走好人生路而言,显得格外重要。
“地铁再拥挤,地铁上的读书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精神角落。”近日,有网友随手拍的“地铁上的读书人”系列照片“朋友圈摄影展”引发不少人关注。在四个多月时间里,他拍下百余位地铁上的读书人,点赞这些在拥挤逼仄的环境中坚持阅读的行为。
读书是一种恒久的坚持和沉静的坚守,读书之味,不可能从台上作秀和台下喧哗中得到,只有守心以纯,耐得住寂寞,才能读出个中滋味。
生活中,面对人生的“不可抗力”,缴械投降的人不在少数。但仍有一些坚定独守的勇者,他们不畏虚妄遮望眼,遵循着内心深处的声音,用心耕耘和播种荒芜之地,让自己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辽阔。在四川德阳窑房村小学,56岁的常中光已任教40年。他早年曾有两次机会调往乡中心小学,却因舍不得学生而留下。2003年被确诊股骨头坏死,但因代课老师中途离开,他又回去坚持上课。如今因病准备退休,他说最大心愿是村小有接班人。这份“春蚕到死丝方尽”般的职业坚守让人肃然起敬。
世界再嘈杂,有些人的内心却是安静安定的,比如那些倔强的匠人,他们静心细心,对于喜欢的东西下“笨功夫”,在当下的快节奏中,坚守工匠精神,用沉潜之心、躬耕之力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赢得了世人的尊重。56岁的沧州人李德,身上贴有很多“撞色标签”:既是环卫工人,也是首位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大国工匠”;只有初中文凭却拥有9项国家专利,100余项技术创新……谁能想到,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却是一个与粪便打交道的人。为了不让工人身上沾染脏污,他琢磨用技术创新来解放双手,从2004年开始,李德的发明填补了我国特种设备及特种车四项空白。14年间,他靠着自主研发,让运河区公厕管理的粪便清淘机械化作业率从18%提升到了98%,被人形象地称赞道:“粪勺子也能扔出花来”。
还有一种守护,来源于永恒的初心和深沉的热爱。日前,93岁高龄的张礼教授上讲台授课的视频引发关注。先生从教71年,长期从事物理学教学和科研,退休后依然坚持工作,成为清华年龄最大的授课老师。纵然年过九旬,纵然白发苍苍,他对教育事业的深爱,对学生们的深爱,从未减过分毫。他说,这么多年教出的学生到了国家各个岗位上,很多人成了骨干,很欣慰,这就是生活的意义所在。张礼教授坚定的本心不仅丰盈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更影响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在理想的路上行稳致远。
“生命的意义,在于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做最精彩的自己。”坚守自己的精神角落,就是坚守自己的人生阵地,无论世界多喧嚣动荡,不变的是心底的那份坚守,只要恪守自己的操行,排除外界的干扰和诱惑,不为外物所役,不为名利所累,任凭风大浪急、泰山压顶都能从容向前。(彭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