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华社:坚持问题导向 降低信访温度
发布时间:2019-11-22
来源:
新华社

信访举报作为地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开展成效的“温度计”,达州经开区纪检监察工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主动出击、多措并举、标本兼治,做深做细做实信访工作,着力破解经开区信访举报件数量处在高位运行的“新常态”。今年,信访举报44件,全区两个乡较去年同期信访减少58件,降低56%。
整治堵点 确保信访举报全程落地
制作宣传板向群众公开信访举报电话和网络举报邮箱,村、社区覆盖率达到100%,信息触角延伸到基层末梢,解决信访工作中存在的“耳不聪、目不明”“泥牛入海”等问题,信访举报工作质效大幅提升。以突出问题为导向,按分类处置、对口处置的原则,对信访举报突出问题建立专门台账,实行动态更新,把好第一道关口,对属于纪检监察信访举报件及时、尽快办理,对实名举报坚持快查快办、办结必复,对属于相关责任单位事情,发督办函,明确责任部门、责任人、办理时限进行调查核实。对信访反映问题核实不清楚、处理结果不明确的报告发回承办单位补充核实或重新核实,切实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结果,做到案结访息,防止因办理不及时、不到位而导致重信重访上访问题的发生。截止目前,纪检监察工委收到信访44件,在半月内开展核查32件,及时回复7件,交办相关责任单位4件,向各单位发出督办函4件,退回补办1件。
查找病灶 实施源头综合防治
立足近年热点信访问题分析研判,找原因、治“病灶”,大力破解辖区村(社区)组的村务、账务、征拆安置补偿、社保办理收费、社保名额分配、换届选举等方面信访举报集中问题。纪检监察工委制定完善“村级微权力清单35条” 及运行流程规范制度予以公示公开,为村权划界、定轨、明责、设防,用制度管住“微权力”有效从程序上预防了村级“微腐败”发生。监督督促职能职责部门加大对辖区内各村(社区)村务、账务、惠民惠农政策公开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征地拆迁、社保办理、村(社区)选举的流程监管,化解村(社区)事务办理过程中公开公示信息不透明、落实制度有偏差、办事流程不规范等普访、重访诱因,推动短板性、政策性、普遍性问题的成批解决。同时,大力开展“信访举报”宣传活动,在村、社区广泛发放纪检监察举报宣传册,围绕“纪委监委受理什么问题,如何向纪委监委反映问题”,着力改变以往信访举报工作内外不清“大包大揽”困局,把“为什么不受理”讲清楚,把“到哪里去反映”说明白,引导和鼓励群众依法、有序、有效反映问题。
用心尽力 强化责任意识主动出击
经开区纪检监察工委强化责任意识、聚焦主业,突出主责,主动出击、定期排查,坚持做到将信访矛盾处置在初萌状态。纪工委书记每月除公开接访、定点接访“座诊”外,还坚持分片下村带案下访、重点约访“巡诊”,公开接访、定点接访、带案下访、重点约访20余次,化解信访举报重大问题10余个,解决重访问题16个。大力开展以“民情大走访、民诉大化解、民生大改善”、“干部大走访下基层”、“纪检监察干部进万家”活动,纪检监察干部轮流离开办公室,深入乡镇及街道、村组及社区,深入基层走访群众,打开群众的“话匣子”,面对面询问惠农政策落实、各项资金发放、干部作风等事项,实地了解扶贫决策部署和扶贫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情况,走访辖区内案件线索集中、矛盾纠纷突出、信访问题较多等29个重点村(社区),入户下访500余户,访问问题165个,解决反馈问题252个,现场反馈会5次。
问责打板 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信访举报件由纪工委监察工委信访室统一受理、归口处理,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全程跟踪工作机制,实行信访举报的“挂账”管理,推行限时办结、盘点销号管理办法,每周对问题线索办理情况进行梳理,及时反馈和澄清,今年以来回复实名举报2件,现场反馈5件。用好信访监督,对办理不及时、处置不到位的,严格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给予谈话提醒1次,批评教育2次,给予相关单位通报2次。对被反映党员干部存在的工作作风不扎实、不深入,工作态度冷淡、解答群众问题不全面等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按照经开区《关于推进落实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实施意见(试行)》集中开展领导干部谈话进行约谈5次,发出信访函询通知书14件。对涉嫌违纪违法的,严肃查处,严厉追责问责。近年来,共受理群众信访举报324件,初核148件,谈话函询26件,信访转立案11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