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达州晚报”关注开江:任市陶牌坊 那故事感天动地

发布时间:2017-08-07 来源: 未知

 
  一百多年的风雨侵蚀,陶牌坊犹如一位沧桑老人为我们讲述着两个女人的坚贞与心酸,艰辛与期盼的美丽故事;一个儿子的坚韧忠孝,乐善好施的感人故事……
 
  陶牌坊构图精湛
 
  开江任市镇街口的陶牌坊建于1882年(光绪八年),是“诰授奉政大夫四品御赏戴花翎候选清军府并加封为中宪大夫”的张锡笏为其二位母亲所建。  
 
  远观细瞧,牌坊正反两面许多地方均雕刻有精美的图案。各柱柱顶和陶鼓顶上,有镂空镌刻的卧狮一座,翘尾仰首,威猛生动;牌坊中脊高浮雕“云海双行龙”在云海中翻腾,气势磅礴。与石雕牌坊不同的陶制牌坊别具一格,陶味十足,高大巍峨,地方民俗特色尽显。
 
  牌坊坐南向北,四柱三门牌楼式建筑。虽经风雨坎坷,百余年沧桑,仍保存完好。听当地文物管理人员介绍,这是国内独有的陶雕节孝牌坊。笔者从当地老百姓口中得知,整个牌坊用数十块窑烧陶件拼铸而成,梁柱铆榫对接油灰凿打,不用铁活钉帽。牌坊高12米,宽11米,厚0.8米。四根方形柱,十道方横梁构成坊梁,柱面宽0.8米,横梁面宽0.6米,三道门为拱形顶,柱底为雕有仰莲、云雷纹的须弥座,座上的坊柱前后和牌坊两侧,是镶雕有如意、花草的陶鼓,将柱身与坊座连为一个整体,衔接牢固,雄伟稳重。中门高4.3米,宽2.1米,两侧门各高3.8米,宽0.9米。牌坊里外雕刻了多姿多彩的陶铸图案,脊下牌楼里外两面雕有“圣旨”竖匾,匾周雕塑“五龙捧旨”,匾两侧有文臣武将护卫;中门横坊上雕有披霞光翩翩起舞的“双凤朝阳”。其余大大小小的面上还有镂空浮雕透雕的戏剧、神话及传说故事图案20余幅,如“孝子故事”“水府龙宫”“松鹤遐龄”“云海仙界”“天宫楼阁”等,个个构思巧妙,雕工精细。
 
  仰观,在牌坊正中牌楼上刻有“德固坤维”,下牌楼刻有“诰授奉政大夫张九封之妻刘氏、妾姜氏节孝坊”,其横梁上刻有“光绪八年孟秋月十六日建修”,均阴刻横排楷书。在南北中柱上还阴刻竖排楷书楹联二幅,内容为:“烈妇难,节妇尤难,念鹄谆教诲,历三十四年来,养洁兰口,心盟井水;慈母易,贤母不易,羡鸾章宠贲,从五千余里外,辉流邑乘,庆衍门闾。”“苦节自能甘,看今朝芝诰荣褒,无负贞魂掴血,孝养承欢,可法可传,共仰皇恩旌楔永;芳徽原不朽,忆当年柏舟矢志,允宜子舍杨芬,孙枝竞秀,而昌而炽,从知天意报刘长。”这些图案和题字联刻,表达了牌坊修建者对真善美的敬仰之情,抒发了当地人对“忠孝节义”的颂扬。
 
  整个牌坊构图精湛,布局均匀;图案刀法遒劲,技工纯熟,生动再现了一百多年前巴蜀大地精美的制陶工艺和高超的绘画、雕刻技术。
 
  该牌坊1991年5月被四川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建筑。2006年和开江县甘棠牌坊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节孝贤德 两寡妇情动巴蜀
 
  1847年(道光26年)5月,开江武举而任河南周口防御正五品奉政大夫的张九封正值壮年,不幸身染重病。其妻刘玉竹、妾姜惠茜找遍周口名医,也未能让丈夫的病情有所好转。同年8月的一天,躺在病床上的张九封一阵猛咳猛吐后,一口鲜血喷出,就跨鹤归天去了。
 
  深秋时节,母子三人护着张九封的灵柩一路风餐露宿,哀哀婉婉,回到张九封的老家四川新宁县(今开江县)任市张家老屋。想起千亩良田要管理,想起4岁的张家独苗张锡笏幼小失去了父爱,想起自己年轻的生命从此将与孤寂相伴,一直以姐妹相称的刘玉竹、姜惠茜抱头痛哭。痛定思痛后,两个泪眼婆娑的女人坚毅地望着对方,“我们不能倒下!我们要管理好丈夫的家业。还要好好养育锡笏,使他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第二年春末,姐妹二人正在堂屋念佛,任市坝子很富有的唐老爷,带着管家来了。这个在任市镇上拥有几千亩田产,七个小妾的轻薄之徒欲欺负孤儿寡母,贼心要把才貌双全的刘玉竹、姜惠茜揽入怀中。张家管家将唐老爷的话支支吾吾告诉刘姜二氏,刘玉竹脸色一变,一把扯下头上的玉簪,“啪”的一声扔在地上,玉簪立刻碎成几块,并大吼:“滚!”姜惠茜则秀眼怒瞪,操起了大扫帚。唐老爷一看不好惹,只好狼狈逃窜。刘、姜矢志守节的名声很快被老百姓绘声绘色地传扬开去,乡邻无不夸赞。
 
  儿子英年早逝,本就体弱多病的张老夫人,自儿子去后一病不起。到张九封辞世的第三年夏天,老夫人几乎瘫痪,张家请了几次女佣总不尽人意,刘、姜两个媳妇干脆轮留给老夫人擦洗,端屎倒尿,天天给老夫人煮可口的饭菜。刘、姜二人的作为,就像一面镜子照射进张锡笏的心里,六岁时他已知道疼爱母亲,关心大妈,为她们端水递茶。
 
  刘、姜二女出身书香门第,知书识礼,她们在管理家业、念佛之余,潜心辅导孩子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四书五经》等国学书籍。她们还请来懂医的老师,习武的教练,教授爱子。
 
  母贤子孝 感动皇帝御赐贞节坊
 
  刘、姜二位母亲细心的呵护,就像阳光雨露一样滋润张锡笏;她俩的乐善好施、尊老爱幼时刻影响着张锡笏。
 
  同治6年(1868年),25岁的张锡笏正式挑起了家里的重担。一次,他带着长工到市场购买春耕农具,发现场上一些衣不蔽体的老人与孩子沿街乞讨,一些人甚至因为饥饿倒在街边的烂泥里。张锡笏农具也没买就吩咐管家,将身上所带的铜钱一个不留地全给了那些流浪汉。思考了几天后,他亲自到镇上一些望族家,提议大家捐资修建“聚善堂”,收养那些老人与弃儿。然而,应者寥寥,张锡笏有些失望。他回去与大妈、母亲商量,二位母亲一致支持他变卖一部分田产修建“聚善堂”。经过半年的努力,“聚善堂”终于矗立在了任市场上,数十名孤寡老人与弃儿得到了救助。张锡笏的义举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一些富人也跟着开始行善做好事。
 
  光绪初年(1875年)春夏之交,川东一带瘟疫流行。任市镇也因缺医少药,许多人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亡。张锡笏见此状况,一边积极救治那些上门求医者;一边结合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抓紧时间将清朝初年著名的医学家陈修园的《医学三字经》编成了新宁县第一本方便易懂的医书《医学三字经摘要》。并专门购买刻板、宣纸、印墨,将医书印刷了一批又一批,亲自送给那些从医者,分文不取,让大家一道共同对付灾难。
 
  张锡笏从小习武,又不断得到高人指点,到壮年时武功已达到很高水平,他的长指甲功夫赫赫有名。其指甲长十余公分,平时修剪得干干净净,看不出丝毫神奇,而一旦遭遇强敌,张锡笏先是通过指力点穴,使侵犯者失去反抗能力;遇有凶恶者,长长的指甲变成一把长长的利剑,直刺敌方的要害,使继续顽抗者非死即伤。因为这样,历来匪患严重的任市镇四周,在张锡笏任团总的十多年,安然无事。
 
  张锡笏的作为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其美德善举被竞相传赞,引起了地方官吏的关注。官员们也知道了张锡笏之所以这样,全因为两个甘守寂寞的贞洁贤惠母亲的悉心指导。官府深受感动,光绪6年(公元1881年),县长何霭然将张锡笏连同刘、姜二氏的事迹上报到绥定府,官府又层层上报直达紫禁城。
 
  光绪皇帝也感于张锡笏的为民办事,为朝廷分忧,更感于刘玉竹、姜惠茜矢志守节,潜心将孩子培养成人,并有所作为,遂下诏,诰授张锡笏为奉政大夫四品御赏戴花翎候选清军府,并加封为中宪大夫(享受朝廷俸禄,但不到朝廷任职的四品名誉官员),赏节孝坊一座。
 
  陶铸牌坊 世界独一无二
 
  泱泱中华,历朝历代,为了褒扬妇女贞节贤德,各种牌坊应运而生。接到圣旨,通过考察,张锡笏了解到:四川隆昌完整的较大规模的石牌坊有70余座,福建漳浦的石牌坊有60余座,绥定(现达州市)境内也有很多,但都是石制的。
 
  张锡笏决心建造一座能足以彰显二位母亲优良品德,能传之后世、与众不同的牌坊——陶牌坊。因此,他专程到父亲生前工作的地方河南周口了解父母当时的为人处世,找人精心设计牌坊图纸图案。听说要制陶牌坊,任市周围一些明末清初外省填川从江西移民来的制陶传人后裔,拍着胸膛向张锡笏担保,制陶工艺上的事包在他们身上。
 
  炎炎烈日下,工匠们挥舞着铁锹、锄头,敲打着一砣砣晒干的黄泥,将它们捣碎,然后用细筛筛选,在粘土中和棉花、食盐、糯米浆等揉打,按图逐一进行烧制垒接。能工巧匠们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在1882年(光绪7年)孟秋月(农历七月)26日完工,建成这座独具一格的陶牌坊。
 
  悠悠岁月,沧海桑田,刘玉竹、姜惠茜二位贤惠的媳妇兼母亲先后去世,善人张锡笏也在古稀之年离开人世。但他建造的华夏大地上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陶牌坊,依然巍峨,静静地矗立在川东大地,传播着忠孝仁爱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