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华社”关注宣汉:推行阳光行权监督机制建设 扎牢权力笼子
发布时间:2018-05-16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成都电(记者 张海磊)监督是确保权力不被滥用的重要手段,但监督绝不等同于事后的问责追究。如何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解决监督在时间上的“晚点”?宣汉县按照“权力定界定边定责、风险可视可防可控、监督同步同轨同向、贯穿事前事中事后”的思路,运用“互联网+监督+制度”模式,积极探索权力运行、风险防控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整合,找到一把权力制约的“金钥匙”,真正实现监督与权力运行在时间上同步,不“晚点”;空间上同轨迹,不“移位”;目标上同方向,不“偏离”,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铁笼。

“就好比两条并列的跑道,一名运动员,一名裁判员,两旁站着观众。运动员与裁判员并肩跑往终点,在运动员跑的过程中,裁判员同步进行监督指导,讲解动作要领,提醒此处违反了动作要求需要减速,此处脱离跑道需要停止,多次犯错必须返回起点,旁边的观众对运动员和裁判员的行为进行监督……”
这是宣汉县纪委负责人介绍该县实施“互联网+阳光行权监督”工作的权力运行“模型”。“跑道就是我们一项权力的运行流程,运动员指的就是行使这些权力的相关领导和人员,裁判员就是指各级党委(党组)、纪委(纪检组),而观众指的便是我们的群众。”
2017年11月以来,宣汉县按照市纪委部署要求,创新实施“互联网+阳光行权监督”,打造集权力监督、清单公示、责任纪实等功能为一体的监督平台,为权力运行安装了监督的“天眼”,实现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切实解决了基层部门权力任性、纪委监督缺位、干部问责乏力等问题。

清权厘责 锁定权力边界
去年11月,该县从县级部门、乡镇、学校、医院中分类选择17个单位进行试点示范,扎实开展阳光行权监督探索。各单位结合行业特点及岗位职能职责,围绕权力范围、责任以及权力运行的程序和界限,理清相关人员和重点岗位的职能职权,全面清理项目审批、资金分配、行政处罚等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将每项权力落实到人到岗。
对清理出的权力事项,按照权力运行轨迹,锁定最容易诱发风险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节点,梳理出重要权力清单和流程清单,形成闭合的权力运行流程图。对照权力流程,通过廉政风险排查,评出风险点,明确监督内容,制定防控措施,梳理重点岗位风险清单和防控清单,形成监督运行流程图。各单位将职能职责及“四单两图”、行权依据及干部廉政档案等基础资料录入“互联网+阳光行权监督”云平台联网运行。
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今年2月,该县出台《宣汉县“互联网+阳光行权监督”工作实施方案》,并同步召开全县“互联网+阳光行权监督”现场推进会及工作人员培训会,将该项工作在全县范围全面推开。截止目前,全县各地各部门先后录入党纪法规和政策权力依据657项、权力运行流程4180项,已将全县209个单位、6118名干部档案纳入平台管理,1045项重大权力实现网上网下同步运行。
监督同步 编织权力笼子
“拟定方案—领导审核—组织考察—会议研究—上报审批,每个环节在运行期间都由派驻纪检组长进行同步监督,并通过单位公开页面对流程及结果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宣汉县卫计局在开展城区县级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从基层择优选调工作人员过程中,通过“阳光行权”,有效避免了人为打招呼说情等干扰,也给参加考调人员一个公开透明的考调环境。

据该县纪委监委派驻卫计局纪检组长唐登文介绍:“‘互联网+阳光行权监督’平台,建立的是‘全时、全程、全域’的三维立体权力监督网络体系,通过监督机制的适时跟进,构筑科技防范天网,实现对权力的制衡和约束,进而有效管住权力的不当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