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华社:回访教育让“掉队”干部重拾干劲

发布时间:2019-06-18 来源: 新华社
回访教育让“掉队”干部重拾干劲
——宣汉县对531名受处分干部开展回访教育


 
  “受处分后,组织还会不会管我?我还能不能再回归队伍?”这是很多“掉队”干部的担忧。
  近年来,宣汉县纪委全面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坚持惩处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对受处分人员回访教育工作,切实帮助其提高认识和改正错误,让受访者感受到组织关心和温暖,使更多“掉队”干部重拾工作干劲,放下思想“包袱”再出发。
  对犯错干部不能一“处”了之、一“问”了事
  回想起受处分后的心路历程,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曾陈刚至今感触颇深:“是组织没有放弃我,给我改过自新的机会,才有我的今天。”
  曾陈刚原任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党支部副书记,2015年7月,该中心因疏于管理发生一起火灾,造成两间办公室、一间档案室不同程度烧毁,曾陈刚作为分管行政和后勤领导,负有主要领导责任,受到行政警告处分。“受处分我没有任何意见,曾有那么一丝失落,感觉前路渺茫,对工作失去了信心。”曾陈刚说。
  “失责必须被问责,作为领导干部要从这件事中汲取教训,对自己从事或分管的工作务必要敢于担当,有责任心。希望你放下包袱、轻装前行,有什么困难和问题可以直接向我们提出。”回访小组及单位领导的谈心谈话、关心关爱,让曾陈刚逐渐振作起来,也重拾起工作干劲,困难的工作抢着干,分管的工作也更上心,她所分管的党建工作连续两年受到该县卫生健康局的表彰。曾陈刚的工作得到了组织认可,于2018年4月被提拔为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
 
回访小组正在对曾陈刚同志开展回访
  “我们不会放弃任何一名干部,对曾陈刚同志的提拔重用就是要亮明‘改了就是好同志’的鲜明导向。”该县卫生健康局党委副书记、局长夏俊杰说道。
  变“有错”为“有为” 重燃干事创业热情
  2018年6月,普光镇灯笼村主任杨思平因在工作中弄虚作假,套取该村垃圾场管理费3690元,用于支付村上不能入账的生活开支,受到党内警告处分。杨思平起初认为钱都是用于村上开支,自己没贪没占却挨了处分,被处分后,他一直迈不过心里这道坎,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
  “作为村主任,一定要确保村上的每一笔资金专款专用,处分不是目的,而是要让你认识这种违规行为,以后不再犯,希望你振作起来,好好干工作......”宣汉县普光镇纪委书记肖受茂对杨思平谈到。
  “我犯了错误,但组织上没有放弃我,多次找我交心谈心,帮助我认识和改正错误。现今是脱贫攻坚关键时期,我会好好干工作,带领全村人民脱贫致富,以实实在在的成绩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杨思平如是说道。
 
回访小组正在与杨思平同志谈心谈话
  去年以来,杨思平带领灯笼村发展集体产业柑橘35亩,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为该村6组修建了饮水工程,同时该村“广厦行动”工作得到强力推进,2018年全年共实施68户,12户群众搬进新居......2018年灯笼村各项工作名列全镇前茅。
  杨思平说,正是组织的回访教育,帮他解开了心结,让他重拾工作信心。
  激励担当作为 做实监督执纪“后半篇文章”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是我们党对犯错误同志的一贯方针。处分不是目的,而是要把他们拉回正轨,这既是对党的事业负责,也是对广大基层干部的关心爱护。”宣汉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王通表示,对于曾经犯错的党员干部,我们不能一“处”了之、一“问”了事,要切实做好监督执纪后半篇文章,既要让他们认识并改正错误,又要将他们“扶”起来,重燃对工作和生活的热情,变“有错”为“有为”。
  据悉,为确保回访教育取得扎实成效,宣汉县坚持教育与关爱相结合,做到既打“板子”又开“方子”。制定受处分党员干部回访教育工作方案,明确回访对象范围、时间、程序、注意事项,成立回访教育小组,因人施策,通过采取走访回访对象家属、单位领导同事,查阅所在党组织(单位)开展教育管理和关心关爱工作资料等方式,全面了解回访对象思想状况、现实表现和工作实绩,并按“好、较好、一般、较差”四个档次作出公正客观评价,对回访对象在思想认识、工作业绩、群众评价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向同级党委报告,其综合评定将作为回访对象评优评先、职级职务晋升的重要参考依据。
  自2018年以来,宣汉县对531名受处分干部开展回访教育工作,其中,县纪委班子成员对24名受处分科级领导干部开展了回访教育,既体现了监督执纪的“力度”,又体现组织关爱的“温度”,取得良好的政治、纪法和社会效果,切实营造了干事创业良好氛围。